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替考拉宁

替考拉宁,又太古霉素,1975年被首次发现。它是特定的游动放线菌发酵、提取后得到的一种万古霉素族糖肽类抗生素,为多个化结构非常相似的化物组成的抗生素物。【通用称】 注射用替考拉宁 【英文称】Teicoplani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 She Yong Ti Kao La Ning替考拉宁,又太古霉素,1975年被首次发现。它是特定的游动放线菌发酵、提......
目录

药品名称

【通用称】 注射用替考拉宁

【英文称】Teicoplani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 She Yong Ti Kao La Ning

药品简介

替考拉宁,又太古霉素,1975年被首次发现。它是特定的游动放线菌发酵、提取后得到的一种万古霉素族糖肽类抗生素,为多个化结构非常相似的化物组成的抗生素物。

替考拉宁结构上与万古霉素不同的是,在肽架上多了脂肪酸侧链,提高了亲脂性,更易于渗入组织和细胞。替考拉宁因此在治疗上表现出比万古霉素更多的优势:

(1)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特是明显低的毒性;

(2)具有比万古霉素长得多的半衰期,每天仅需注射一次;

(3)具有比万古霉素便的给药途径,可以采用静注射或肉注射式给药。

(4)替考拉宁的体抗菌活性为万古霉素的数倍,与其它抗生素联用的安全性高,且具有长的抗生素后效应。

因此,替考拉宁更利于门诊治疗和被患者接受。

成分

称:替考拉宁

分子式:A2-2,C88H97Cl2N9O33

分子量:无

料:氯化钠,注射用水

性状

本品为类白色冻干块状粉物和粉末。

作用机理

替考拉宁有着和万古霉素相同的作用机理,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新的部分的成过程。本品通过肽聚糖亚单位中的氨基酸-D-丙氨酰-D-丙氨酸部分结分结而起效应,这种结将正常可被细菌细胞的延长和交叉一桥酸识的部位“隐藏”起来。这种结抑制两个面:细胞壁链的亚单位的生长或延长,将新建连接到细胞壁的最终穿越一桥步骤。因此,细胞壁的整和牢固遭到损坏,细菌生长停止,最后死亡。

抗菌谱

替考拉宁有和万古霉素相似的抗菌谱,对厌氧的及需氧的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敏感菌有金黄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对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特菌,细球菌,JK组棒状杆菌和革兰阳性厌氧菌,后者包括难辨梭状孢杆菌和消化球菌。

替考拉宁对金葡菌的作用比万古霉素更强,不良反应更少。

由于替考拉宁独特的作用机制,很少出现耐替考拉宁的菌株。所以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大环酯类,四环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利福平耐药的革兰阳性菌,仍对替考拉宁敏感。

适应症

本品可用于治疗各种严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包括不能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他抗生素者。本品可用于不能用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或用上述抗生素治疗失败的严生葡萄球菌感染,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

替考拉宁对下列感染有效: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骨髓炎,关节感染,血症膜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相腹膜炎。在矫手术具有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时,本品也可作预防用。

药代动力

1、吸收:替考拉宁服时不吸收。在注后的生物利用度为94%。

2、分布(清浓度):对人静注后其清浓度显示出两相的分布(一相快速的分布紧接着是一相较慢的分布),其半衰期分为了0.3和3小时左右。该相分布跟随一个缓慢的排泄,其半衰期为70~100小时。单量:给予健康者每12小时400mg30分钟静注,连续5天后,第一次和第二次静注后的清残留浓度平均分为5.6±0.7mg和9.4±1.5mg/l。继续静注后的第12个小时的清浓度均超过10mg/l。给予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第一次的治疗是每12个小时静注400mg;第二次静注后24小时后的残留浓度为10.8±5.7mg/l。给予健康者6次注,每次200mg,首三次注间隔12小时,随后三次为每24小时一次,最后一次注后的24小时,其残留浓度为6.1mg/l。

3、清蛋白结:与白蛋白的结为90~95%。组织:在稳态期时,明显的分布量变化为0.6至1.21/kg。注射放射标记替考拉宁后,分布很迅速地在组织(尤其是皮肤和)起作用。随后在气管上腺达到很高的浓度。替考拉宁似乎可以进入白细胞及提高其抗菌活性。替考拉宁不进入红细胞,液和脂肪。单量给予人400静注后,其组织浓度为:松质:注射0.5和24小时后的浓度分为10.8μg/g和7.1μg/g。

4、密质:注射0.5和24小时后的浓度分为6.1μg/g和4.9μg/g。5、发炎滑液:注射6处24小时后的浓度分为4和1.4mg/l。

6、组织:注射30和60分种后的浓度分为7.9和4.5μg/g。

7、胸膜液:注射6小时后达到高峰,其平均浓度为2.8mg/l。

8、腹膜液:注射的一个小时后浓度就达到27.9mg/l。

9、生物转化:无任何替考拉宁代谢产物被鉴出来。超过80%所给予的量在16天原型从尿液中排出。

10、消除:功能正常的患者:几乎全部所给予的替考拉宁量原型从尿液中排出。最终消除半衰期为70至100小时。功能正常成年人t1/2约45h~60h,功能障碍时延长,无尿患者可长达163h。

11、功能不全的患者:替考拉宁的消除要比功能正常的患者慢。它存在着一个最终消除半衰期和酐清除率的相

12、老年人:替考拉宁消除的改变只不过是和年龄相功能衰退的一种反映。

用法用量

本品既可以静注射也可以肉注射。可以快速静注射,注射时间为3~5分种之间,或缓慢静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一般每日给药一次,但第一天可以给药两次。对敏感菌所致感染的大多数病人,给药后48~72小时会出现疗效反应。

疗程长短则依据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人的临床反应而定。

成人用量:每日6mg~7mg/kg,始2次/日,后改为1次/日。

中度感染,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负荷量:第一天400mg,静注射1次。维持量:静肉注射200mg,每日1次。

严重感染,如关节感染、血症膜炎:负荷量:静注射400mg,每12小时给药1次,连续3次。维持量:静肉注射400mg,每日1次。

某些临床情况,如严重烧伤感染或金黄葡萄球菌膜炎病人,替考拉宁维持量可能需要达到12mg/kg。

儿童用药:2月以上儿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严重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推荐量为10mg/kg,前三量每12小时静注射一次,随后量为10mg/kg,静肉注射,每天1次。对中度感染,推荐量为10mg/kg,前三量每12小时静注射1次,随后量为6mg/kg,静肉注射,每天1次。静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新生儿:负荷量为第一天16mg/kg,只用一,随后几天保持8mg/kg,每天1次,静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功能不全的成人和老年人:功能受损患者,前3天仍然常规量,第4天药浓度的测定结果调治疗用量。疗程第4天的用量:轻度功能不全者(酐清除率在40-60mL/分),量减半,法是常规量,隔天1次;或量减半,每天1次。严重功能不全(酐清除率少于40mL/分或液透析者),量为常规量的三分之一。常规量给药,每三天1次;或常规量三分之一给药,每天1次。本品不能被液透析清除。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者:发热病人,第一次负荷量400mg静给药,然后推荐在第1周每袋透析液袋中20mg/L的量给药,第3周仅在夜间的透析液袋20mg/L的量给药。本品200mg及400mg标准量分相当于3mg/kg及6mg/kg平均量。如病人体重超过85kg,建议用相同治疗公斤体重给药:中度感染为3mg/kg,严重感染为6mg/kg。本药可以静注射也可以肉注射,快速静注射时间不少于1分钟,缓慢静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手术预防感染:麻醉诱导期单量静注射400mg。

除非有损害,否则老年患者无需调整量,参见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人们对替考拉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短暂,很少需要中断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罕见。

已报道要有以下不良反应:

1、局部反应:红斑、局部疼痛、栓性炎,可能会肉注射部分脓肿

2、变态反应:皮疹、瘙痒、发热、僵直、气管痉挛、过敏反应、过敏休克荨麻疹、神经水肿,极少报告发生剥皮炎中毒表皮溶解坏死、多性红斑、包括Stevents-johnson综症。

3、另外,罕有报道在先前无替考拉宁史者输注时可发生输液相事件,如红斑或上身潮红。这类事件在降低输液速率和/或降低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觉可逆的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

4、功能:清转氨酶和/或碱性磷酸酶增高

5、功能:酐升高,肾衰

6、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注射时癫痫发作。

7、听觉及前功能:听力丧失,耳鸣和前功能紊乱。

8、其他:二重感染(不敏感菌生长过度)。

禁忌

替考拉宁过敏史者不可能使用本品。

注意事项

替考拉宁过敏史者用。妊娠哺乳期妇女、小儿、严重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一般腹膜透析不影响本品的排出。本药万古霉素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故对万古霉素过敏者慎用,但用万古霉素曾发生“红人综征”者非本品忌征。以前曾报告过用替考拉宁减少,特是那些投区高于常用药量者建议治疗期间进液检查两次,并进功能和功能的检测。曾有替考拉宁于听力、毒性面的报告。

下述情况需对听力、功能进检测:功能不全者长期用本药治疗,以及用本品期间同时和相继使用可能有听神经毒性和/或毒性的其他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粘菌素,二性霉素B,环孢菌素,顺铂,呋塞米和依他尼酸。然而,上述药物与本药应用时,并未实有协同毒性。

监测替考拉宁药浓度可使治疗更完善,治疗严重感染时,本品药浓度不应小于10mg/L。

功能受损者应调整量(参见量)。使用替考拉宁,特是长期使用,在与其他抗生素使用时,可能会导致不敏感菌的过度生长,。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二重感染,应进适当的调整。

妇女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虽然动物生殖实验并未显示本品有致畸作用。除非医生认为虽有危险仍非用不可,本品不应用于已确妊娠或可能妊娠的妇女。尚无资料实本品由乳房排出或进入胎盘

儿童用药

2月以上儿童革兰阳性菌感染可用替考拉宁治疗。

老年用药

除非有损害,否则老年患者无需调整量,参见用法用量。

乙类针剂

医保类

乙类(限万古霉素耐药菌感染或万古霉素不能耐受)

G+菌

G+菌感染治疗

替考拉宁为游动放线菌属发酵产生的一种糖肽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G+)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基本化结构万古霉素相似,但其亲脂性强,易于渗入组织和细胞,通过阻碍胞壁的生物成而导致细菌死亡。该药的天然抗菌谱为需氧和厌氧G+菌,尤其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球菌(MRSA)和肠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由于蛋白结率高,半衰期长,替考拉宁可每日1次注给药,具有使用便、不良反应少的特点。研究报道,单独使用替考拉宁200~400毫克,每天1次,治疗金葡球菌和肠球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为91%~93%,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当。而还有研究报道,替考拉宁血症葡萄球菌膜炎也显示出优越的临床疗效,尤其对肠球菌杀菌活性高,疗效也更好,且念珠菌二重感染率较对照组低。

替考拉宁的不良反应要有肝脏转氨酶升高、皮疹、粒细胞减少和肠道反应,毒性少见。虽然,糖肽类抗生素一直是治疗G+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糖肽类中敏金葡球菌(GI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耐多药肺炎链球菌(DRSP)等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因此需替代用药或联用药才能更有效地控制GISA、VRE和DRSP的感染。但联用药中不良反应增加是其要缺点,尤其是毒性和神经毒性增多。在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用时,替考拉宁比其他糖肽类抗生素功能的影响要小得多,且很少起糖肽类抗生素所致的过敏反应“红人综征”。

中山大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等评价了替考拉宁治疗G+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随机对照及放试验,以万古霉素为对照。完成病例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替考拉宁0.2~0.4克,每日1次,静滴注;对照组30例,万古霉素0.5克,每日3次,静滴注。疗程均为7~14天。结果,试验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为50%、80%和83.3%,对照组分为46.7%、76.7%和7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为10%和1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由此认为,替考拉宁治疗G+菌感染安全有效。

由于G+菌起的感染性疾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G+菌日趋严重的耐药性已起临床上广泛的重视,如MRSA在对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伴随着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使治疗困难,死亡率增高。糖肽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对中、重度G+菌感染性疾病选用替考拉宁治疗,值得应用推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