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营养不良性消瘦

以热能缺乏为的婴幼儿养不良称养不良性消瘦养不良性消瘦系由于长期摄食过少起,突出的是长期能量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只能消耗自己身体组织供给能量,以维持最低的生命代谢所需。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的一种慢性养缺乏症。是一种多见于婴儿期的极度消瘦,又称婴儿萎缩症(infantileatrophy,inanition,athrepsia)。肉......
目录

营养不良

广义的养不良(malnutrition)应包括养不足或缺乏以及养过剩两面,现只对前者进论述。养不良常继发于一些医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征和吸收不良性疾病。养不良的非医原因是贫穷食物短缺。缺乏养知识,家长忽视科喂养法。在发达国家养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要原因。在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以至治疗是非常困难,并不是单单提供适当的食物即可解决。要避免孩子养不良,好办法是积极做好预防。婴儿在6-7个月最好实母乳喂养,时增添食,做到饮食多样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肠疾患,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疾病病因

1.喂养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必须供给足够的养物质,尤其是具有优良生物利用价值的蛋白质才能满足需要。如因母乳不足又未及时补充乳类制品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如牛奶或奶粉调配浓度太低;或以谷类为食;或仓促断奶后不再给吃乳制品,或断奶后食添加不当,随大人进食等。

2.疾病因素:疾病常为诱发因素。如患先天性腭裂影响哺乳;患腹泻肠炎长期限制进食;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消化吸收;各种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痢疾肺炎婴儿炎等,尤以慢性肠炎为最重要,后者由于长期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及摄入不足导致养不良。

3.先天养基础差:多见于胎儿养不良起的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小样儿,以及双胎、多胎及早产儿等。

较重的养不良大多由多种原因所致。

发病机制

轻度养不良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皮下脂肪减少,糖原储备不足及肉轻度萎缩。重度养不良可见肠壁变薄、黏膜皱襞消失、纤维混浊肿胀脂肪浸润淋巴组织胸腺萎缩以及各脏器缩小等。其病理生理改变如下:

1.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1)消化系统改变:肠黏膜萎缩变薄致皱襞消失,肠绒毛变短,黏膜上皮细胞成扁平,细胞数量减少,唾液腺肠壁消化腺均有严重萎缩、退化、腺变小,空萎缩,含颗粒减少,脂肪变性各种消化酶活力低下。消化吸收功能显著减退,肠蠕动减少,大便中出现乳糖和蔗糖,易起高张性腹泻,严重者单糖亦不能耐受。

(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健康搜索:体积变小,重量减轻,细胞不仅数量减少,成分亦有改变。类脂质卵磷脂固醇的量都下降,如养不良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等发育键期可导致不可逆的改变,乃至影响日后的智力及为。

(3)环系统:细胞虽萎缩不明显但纤维混浊肿胀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少,电图示低电压压亦偏低。

(4)脏:脏出现小管混浊肿胀,脂肪变性致使尿比重下降

2.新陈代谢失调

(1)糖代谢失常:养不良儿食欲低下摄入量少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表现糖偏低。

(2)脂肪代谢失调:由于本病患儿体脂肪大量消耗,故固醇下降体脂肪消耗过多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可导致脂肪浸润及变性。

(3)蛋白质代谢失调: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处于负氮平衡,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总蛋白低于40g/L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发生低蛋白水肿

(4)水盐代谢失常:由于ATP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转运使钠在细胞潴留,故养不良时全身总液量相对为多细胞外液一般呈低渗性在肠功能紊乱时易出现低渗性脱水中毒钾和糖。

3.免疫功能受损中至重度养不良时胸腺淋巴组织萎缩脾脏淋巴结、扁体肠及阑尾淋巴组织萎缩。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如皮肤屏障功能白细胞吞噬功能及补体功能等。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低下,淋巴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坏死因子均降低。IgG、IgMIgA亦降低。近有报道养不良可伴有IgG亚类缺陷,多为IgG2和IgG4,从而易致B型流感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T淋巴细胞减少常伴随T细胞亚群改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T细胞健康搜索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干扰素明显减少。由于回忆反应及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表现出OT反应及硬结大为减小。

疾病症状

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健康,PEM可以分为: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型;养不良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据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PEM。急性起病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伴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约有3/4患儿伴有缺锌。

体重不增以致减轻是养不良的最初症状(图1)。病程持久时身长(高)也会低于正常。皮下脂肪层不充实或完全消失。其消减的顺序依次为部、其次为胸部然后上肢,下肢部,最后、颈、颏及面颊部。因此,在养不良的早期若仅看面部而不作全身检查,不易发现其消瘦。皮下脂肪大量消失时皮肤变得干苍白、皱纹和松弛,失去弹性肠型可见。发育不良,张力低下,有时亦增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体温降低音低钝、律不齐,压偏低,呼吸表浅。初期往往多哭、烦躁继则变为呆钝。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睡眠障碍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初期食欲尚佳,继则低下乃至消失,常有呕吐腹泻,亦可出现频频带黏液的大便,即所谓饥饿性腹泻,慢性喂养不足的患儿也可能便秘。当伴随各种维生素不足时可发生相应的各种症状,如维生素A缺乏所致干眼症、B族维生素缺乏性角炎,也有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易患并发症,最常见为腹泻肺炎以及各种感染。

1.胎儿养不良:JohnDobbing在l968年即提出如果养不良发生在妊娠中期,此时正值发育的高峰期(发育,developingbrain),也是细胞易受损时期,此时发生的养不良会明显影响发育进而累及神经精神运动的发育导致功能障碍,而后起小儿认知及智能缺陷。孕后期养不良影响及脂肪组织发育,宫养不良所造成的免疫损害既严重且持久,不易被出生后补充养纠正。近有较多流资料显示出生时发育迟缓(stunting)可导致儿童身材矮小。亦有报道胎儿养不良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如压冠病及糖尿病有,宫养不良往往起出生低体重儿。

2.新生儿养不良:新生儿养不良可能是胎儿养不良的继续,也可发生于生后1月,其病因多与喂养不当、消化系统先天畸腭裂。临床表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后不易再回升,体重继续减轻皮下脂肪大量丢失后,部起皱颧骨突起,呈“小老人”外貌。好哭、烦躁食欲下降或拒奶。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常贫血维生素缺乏及水肿腹泻中毒者因呼吸功能代偿差临床可见典型酸中毒表现,应加以警惕。

3.3岁以上小儿养不良,此期养不良可由于:婴儿期养不良的继续;热能蛋白质摄入不足;不良饮食习惯影响进食;功课繁重影响食欲或由于全身疾病等多种原因所致。早期表现为倦怠无力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和极易出现消化紊乱,便秘颇为常见甚或出现饥饿性黏液便,脂肪耐受力差如过量供给极易发生呕吐腹泻肉松弛导致一种疲倦的姿势如肩、胸廓平坦而部凸出,常表现出倦怠,面色苍白,肤色暗晦及眼睛缺乏采。大多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睡眠不安、夜惊,有时发展成各种神经精神症状遗尿咬指甲及抽搐等。低色素贫血常见。迁延病例,其发育亦延缓,出不规律,青春期可延缓。患者抵抗力降低易伴发各种感染。

并发症:

1.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患儿造所需原料如蛋白质、维生素B12均易缺乏,故易患贫血。常见者为贫血

2.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尤以维生素AB及C缺乏较常见由于生长迟缓钙磷需要较少,因之继发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较为少见但如患者先患佝偻病后患养不良则二者可同时存在。近年来发现严重养不良常伴锌、铜、硒缺乏尤以锌缺乏明显曾柏锦等报道重度养不良73.2%伴低锌。

3.感染最常见为腹泻肺炎以及各种感染。易继发气管肺炎腹泻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及血症等各种感染特婴幼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常伴电解质紊乱如此成恶性环更加重了养不良。

4.自发性糖迁延不愈的患儿有时可突然发生自发性糖,表现为体温不升,面色灰白,志不清搏缓慢乃至呼吸暂停,但无抽搐。若不及时静注射葡萄糖溶液可因呼吸暂停而死亡。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胰岛生长因子1(IGF-l)降低,胰岛生长因子1在调物质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养不良患者在其身长(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尚未改变之前已下降且不受功能的影响,被认为是蛋白质养不良早期诊断灵敏可靠的指标。黄永兰等近有报道养不良性生长迟缓儿童其清IGF-l水平显著降低降低的程度与体格发育指标异常程度相

2.氨基酸的比值,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下降。可出现氨基酸尿,浆牛磺酸含量明显降低也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3.清酶活性降低多种清酶活性降低,如淀粉酶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降低,治疗后又很快恢复正常。

4.糖水平降低呈糖尿病型耐量线。

5.固醇水平降低。

6.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如、锌硒铜镁等均低尤以锌在重度养不良降低显著。近有报道清锌降低与清IGF-1降低呈显著正相

其它助检查:

1.人体测量,测量身高、体重、上围、上围,头围、胸围、围;测定特定部位的皮褶厚度等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低于同龄人。

2.酐/身高指数,酐是全身肉的分解产物,正常时每天的排出量比较恒定,蛋白质贮存下降时肉萎缩导致酐生成量减少,因此酐/身高指数减少评价时可用24h尿中酐排出量除以身高相应的中等体型的理想酐排出量,求出实际排出量为理想排出量的百分数诊断标准是:>90%正常;80%~90%为轻度养缺乏;60%~80%为中度养缺乏;<60%为严重养缺乏。

3.放射检查,常规并不需要,但如发现佝偻病质软化症、婴儿性坏病或蛋白质热能养不良时,X线检查是必需的

4.电图检查,脚病钾缺乏、硒缺乏(克山病)都累及心脏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5.暗适应检查,伴有维生素A缺乏时,适应时间延长。

6.养评定指数(Nutritionalassessmentindex,NAI)也可预测死亡率当NAI≥60,预后良好,≤40并发症与死亡率高,60~40为中等。

计算公式:

NAI=2.64(AC)+0.6(PA)+3.76(RBP)+0.017(PPD)-53.8

式中AC为围(cm)PA为前白蛋白(mg·L-1)、RBP为视黄醇结蛋白(mg·L-1)及PPD为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反应圈(长径×短径cm2)。

疾病诊断

1.病史及体格检查据患儿出生史、年龄喂养情况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对轻症患儿,需通过纵向生长监测才能发现。

2.体格测量

(1)常用指标:年龄体重、年龄身长(高)和身长(高)体重,基层亦可采用壁皮褶厚度。一般轻度养不良其壁皮褶厚度<0.8cm,中度<0.4cm,重度基本消失3岁以下可测头围,一般中度养不良其头围多<2SD重度<3SD。

(2)评价法:

中位数减标准差法:

分型和分度:

①体重低下(underweight):儿童的年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参照人群值(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NCHS)的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要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养不良。

生长迟缓(stunting):儿童的年龄身长(高)低于同龄同性参照人群值(NCHS)的正常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要反映过去或长期养不良。

消瘦(wasting):儿童的身长(高)体重低于同性同身高参照人群值(NCHS)的正常变异范围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养不良。

(3)早期诊断指标:浆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下降,出现氨基酸尿血浆牛磺酸含量明显降低为早期诊断指标。

(4)清多种酶活性降低:多种酶活性降低,如淀粉酶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降低,治疗后又很快恢复正常。

(5)糖水平降低:呈糖尿病型耐量线固醇水平降低。

(6)微量元素含量降低健康搜索:如锌、硒铜镁等均低,尤以锌在重度养不良降低显著。近有报道清锌降低与清IGF-1降低呈显著正相

诊断:注意与锌缺乏和其他养物质缺乏起的消瘦症相区;与结核感染、肠寄生虫症肠吸收不良综征等慢性疾病鉴

疾病治疗

采用综治疗措施,包括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如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糖的处理。调整饮食去除病因改善消化功能及处理并发症等。

1.紧急情况的处理对轻到中度脱水可先用服补液疗法(ORT),既补充电解质也补充部分热能。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另一种服补液盐-来索美(Resomal),此种服补液盐适当降低了钠盐含量,提高了钾盐及其他成分。严重脱水则采用静补液,补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消瘦脱水程度的估计:消瘦儿的脱水程度常易估计过高,故补液总量体重计算宜偏低,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力衰竭。

(2)消瘦脱水性质的估计:由于消瘦脱水多呈低渗性补入液体中钠盐含量应适当提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比可增至2∶1。

(3)电解质的补充:重度养不良儿常伴有缺钾缺钙及酸中毒,在纠正脱水后期始排尿时应及时补钾,出现酸中毒时应给予5%碳酸氢钠加以纠正有低钙表现时及时补钙。输液量一般50~80ml/kg计算。

2.调整饮食补充养可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功能和对食物的耐受力逐步调整养。

(1)调整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由单一到多样化,直到小儿恢复到正常进食,养改善为止。

(2)热量及蛋白质的计算:轻度养不良由于小儿的消化功能及对食物的耐受力接近正常可基本维持原膳食不变。热卡由502kJ/(kg·d)[120kcal/(kg·d)]逐渐加至585kJ/(kg·d)[140kcal/(kg·d)]。

中至重度养不良,其消化功能及食物耐受力均差,食欲亦低下热卡计算应从251.0kJ/(kg·d)[60kcal/(kg·d)]逐渐增加至502kJ/(kg·d)[120kcal/(kg·d)]乃至711.0kJ/(kg·d)[170kcal/(kg·d)]。

蛋白质摄入量从1.5~2.0g/(kg·d)始,逐渐增加至3.0~4.5g/(kg·d)。过早给予高蛋白食物可腹胀肝大

(3)食物的选择:补充能量和优质蛋白,婴儿应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如已断奶应给予牛乳或其他乳制品如配奶,脂奶,视患儿病情轻重,食欲好坏,消化代谢情况而定。一般患儿消化功能均较差,任何饮食都应从少量始,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喂养的原则为在脱水纠正后给予少量多次稀释奶,在以后几天逐步增加牛奶的浓度及量但宜减少喂奶次数。在病程6~8天时可每公斤每天150ml分6次喂给。不吃牛奶的小儿可选择米汤稀米粥逐步过渡到粥,奶糕,半脂奶或豆浆。晚期可给予高能量的食物,如全奶蛋豆浆末肉末、粉、泥及少量植物油,有条件可用蛋白、水解蛋白或人工氨基酸液。从治疗一始就应当补充维生素,特健康搜索是维生素A、锌、叶酸等。

近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种“F-100”的治疗奶,即在早期食疗奶中加植物、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混奶,用以治疗严重养不良所致的微量元素失衡,每100g奶可提供100kcal热量,能最大限度的地增加体重,使儿童养状况得以较快的恢复。

3.纠正贫血养不良儿常伴有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多在80g/L以下,当伴有寄生虫感染时贫血可更为严重。当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可静输注压积红细胞,其量可5~10ml/kg输注,同时叶酸维生素B12等。

4.促进消化改善代谢给予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服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每次注0.5~1.0mg/kg,每周1~2次,连续2~3周,对食欲差者可用胰岛素2~3U注,1次/d注射前服20~30g葡萄糖,每1~2周为一疗程,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葡萄氨基酸脂肪乳等静注射,伴明显低蛋白可静注射白蛋白。锌制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每天补充元素锌0.5~1.0mg/kg。治疗始后由于明显的或隐匿性水肿的消退最初几周其体重可继续丢失,当浆及肠道酶的活性逐步恢复后肠道吸收脂肪及蛋白质的功能乃得以改善。

5.积极治疗并发症当并细菌感染时应积极查明病灶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寄生虫感染可于恢复期治疗。

6.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养不良为“疳积”是小儿四大疾病“痘、麻、惊”之一。其治疗以健脾理中化积为要采用白术加减,此外捏脊推拿针灸及割治等民间广为应用,亦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农村缺医少药的地

7.护理养不良患儿精神多抑郁少言寡欢。病室应创造良好的氛,医护人员态度应和蔼、亲切、多给患儿抚爱。居室阳光宜充足,空新鲜,清洁并卫生。卧床患儿尤应护理及喂养防止呕吐呛咳,对食欲差者不可强迫喂养。长期卧床者应勤翻身以免发生褥疮。对低体温者注意保暖,治疗期间每周测体重一次,每月测身高一次。

预后及预防

预后:

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养不良的程度,发病的时间,有无并症以及治疗是否得当。疾病发病愈早,程度愈重且并感染者预后越差。胎儿养不良其后果可延续到婴儿期乃至终身;不仅影响到体格生长还可影响到日后小儿的认知及为,本病预后相对比恶性养不良为好,住院病死率约在1%~2%。年长儿稍高,恢复较慢。婴幼儿时期患养不良性消瘦若持续数月以上,可留下远期不良后果如身材矮小和大脑生长发育受影响。

预防:

减少养不良的发病应将重点放在预防本病的发生,其具体措施为:

1.作好孕期保健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儿童时期的养不良多系婴幼儿养不良的继续,而后者又多源于胎儿养不良,为此,应作好孕期保健,加强对孕妇的养指导,特应作好孕中、晚期的养指导。阐明孕期平衡膳食以及在中、晚期补充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加强对婴幼儿养指导 鼓励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应及时补充乳制品,指导好人工喂养儿奶的调配,对4~6 月的婴儿,处于断奶期(“换奶期”),应强调断离母乳后,食仍应为乳制品,且整个婴儿期食均应为乳制品。在乳制品的基础上逐渐添加食。喂养的式亦应由喂哺或奶瓶改为用匙喂养;食物的类型逐渐转变为半流质直至软食、幼儿食品,如此过度培养小儿咀嚼及吞功能。指导母亲配制平衡膳食并培养小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3.作好婴幼儿生长监测 生长监测图是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早发现养不良的一种良好法。如婴儿生长线图的走向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其体重线图持平或下降应及时找出原因予以矫治。

4.作好疾病防治工作 定期进预防接种,防止患传染病,及时处理病灶预防疾病扩。对某些先天畸腭裂及肥大性幽门狭窄,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应及时加以矫治。对迁延型腹泻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及早治疗。

5.其他 如理安排生活,充足的睡眠,定时进餐以及加强体格锻炼等增强体质的措施对预防养不良的发生均很重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