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糖原贮积病

糖原累积症又称糖原贮积症、糖原贮积病,是少见的一组常染色体相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使糖原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因此糖原(一种淀粉)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糖原贮积症有很多类型,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Ⅱ、Ⅴ、Ⅶ型以组织受损为。最严重的糖原贮积症是糖原贮积症Ⅱ型(庞珀病),通常在1岁发病,避免运动可使症状消退。肉的损害导致球蛋白释放入球蛋白对脏有害,限制......
目录

概述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因肉和组织的糖原代谢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不能正常分解或成,在组织中沉积结构和数量异常糖原的一组隐性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疾病,又叫糖原病(glycogen disease),糖原代谢病(glycogenoses)。此病于1928、1929年由荷兰的几位医生最早发现,多数是糖原分解酶缺乏,糖原在组织中分解障碍而沉积过多;极少数则是由于糖原成酶缺乏,表现为组织中糖原贮存过少。本病累及多器官组织要为肝脏脏、心脏肉,大多表现为糖。本病分为-糖性糖原贮积病-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两大类。

病理病因

糖原贮积病系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其发生率为1/2万 依其酶缺陷(多数属分解代谢上的缺陷)的不同可分为12型 除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外, 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多于婴幼儿发病死亡。

病因

糖原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则是X-性连锁遗传 。

病机制:

糖原贮积病系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

糖原在机体的成与分解是在一系列的酶的催化下进的,当这些酶缺乏时, 糖原难以正常分解与成,累及肉甚至全身各器官,出现肝大糖、 无力力衰竭等。

临床表现

糖原贮积病要表现为肝大糖,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型(G-6-P微粒体转移酶缺乏) 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要表现为肉萎缩、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亚单位缺乏 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贮积病 临床最常见,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要表现:

(1)空诱发严重糖 患儿出生后即出现糖,惊厥以至昏迷。长期糖影响细胞发育,智力低下,多于2岁死亡。

(2)伴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3)高脂血症和四肢伸面有黄色 肥胖部膨隆,体型呈“娃娃”状。

(4)高尿酸血症

(5)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糖原沉积。新生儿期即出现肝脏肿大,脏增大。当成长为成人,可出现单发或多发腺瘤,进小球硬化功能衰竭。

(6)生长迟缓,成侏儒状态。

2.Ⅱ型糖原贮积病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尤其是糖原浸润肥大明显。婴儿型,最早于出生后1个月发病,很少生存到1岁, 面容似克汀病,大,呛咳呼吸困难,2岁前死于功能衰竭, 青少年型要表现为进养不良。成人型表现为无力

3.Ⅲ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多分支糖原,又称界限糊病。要表现:

(1)糖:较Ⅰ型轻微。

(2)肝脏大,可发展为纤维化,硬化

(3)生长延迟。

4.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又称支链淀粉病。肝大硬化生长障碍,张力低,如初生婴儿有硬化者应除外糖原贮积病。患儿多于1周岁死于心脏肝脏衰竭。

5.Ⅴ型糖原贮积病肉缺乏磷酸化酶 患者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 但运动后中少或无乳酸。多青少年发病,中度运动不能完成,小量肉活动不受限制,肉易疲劳痉挛,有蛋白尿

6.Ⅵ型糖原贮积病 要表现为肝大糖较轻或无。

7.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肉疼痛、 痉挛,有蛋白尿。轻度非球红细胞溶血贫血

8.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糖,生长迟缓,青春期自缓解。

9.Ⅹ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肉糖原沉积,肝脏肿大,糖, 肉痉挛,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10.O型为糖原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现糖,高酮,肉痉挛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 易与糖性酮症相混淆。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糖测定;固醇、三酰甘油测定;乳酸测定、尿酸测定;高糖素试验;功能转氨酶测定。

2.其他助检查

依据病情应选做骼X线检查、部B超、电图、超声动图等。必要时做组织器官病理活检。

诊断

1.Ⅰ型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肝大糖、身材矮小、肥胖等。

(2)液生化检查空糖低,三酰甘油固醇升高,乳酸、尿酸升高。

(3)高糖素试验高糖素注射,每15分钟测糖持续2小时,正常人10~20分钟后空糖可上升3~4mmol/L,本病患者上升<0.1mmol/L2小时糖仍不升高,乳酸上升3~6mmol/L,并加重已有的乳酸性酸中毒pH值降低。

(4)穿刺活检是本病确诊依据测定患者糖原常超过正常值6%,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以至缺失,细胞核有大量糖原沉积。

(5)果糖或半乳糖转变为葡萄糖试验迅速静输注果糖或半乳糖配制的25%溶液,每10分钟取1次共1小时,测定葡萄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含量,患者葡萄糖不升高,而乳酸明显上升。

(6)骼X线检查可见骺出现延迟及质疏松。

2.Ⅱ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患者生长发育落后,心脏肥大,肉松弛。

(2)酸磷酸酶和醛缩酶酸磷酸酶和醛缩酶增高。

(3)检查确诊依赖肉、肝脏活检,电镜示糖原颗粒沉积,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皮肤活检成纤维细胞培养也无此酶的存在。

(4)早期妊娠羊水细胞中可见糖原颗粒。

3.Ⅲ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无力

(2)高糖素试验清晨空注射后,患者糖不升或上升很少;进食2小时后注射,糖可上升3~4mmol/L,乳酸浓度不变。

(3)肝脏肉活检用碘测定呈紫色反应,实有界限糊存在。也可作红细胞白细胞加碘检测。

(4)红细胞、白细胞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4.Ⅳ型诊断依据

患者有硬化肿大、黄疸腹水组织碘试验淀粉呈紫色反应者为阳性。

5.Ⅴ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肉活动受限、痉挛等。

(2)束运动试验患者上压带,打使带压力达收缩期压以阻流,然后让患者伸手指反复运动1分钟,于运动前后测该乳酸,正常人运动后乳酸增高,而患者乳酸不升高。

(3)肉活检显示糖原累积、磷酸化酶缺乏。

6.Ⅵ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可有糖发生。

(2)空或餐后注射高糖素不能使糖升高。

(3)活检糖原含量高,磷酸化酶活性低。白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7.Ⅶ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同Ⅴ型。

(2)肉活检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红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8.磷酸酶b激酶缺乏诊断依据

症状和体征如肝大等;②测定白细胞或细胞酶活性降低。

9.X型诊断依据

肝大;②高糖素试验阳性;③肝脏肉活检。

10.O型诊断依据

症状和体征;②高糖素试验;③餐后肝脏活检,糖原含量低于湿重0.5%;④红细胞糖原成酶活性检测。

鉴别诊断

糖原贮积病要应与其他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相鉴, 鉴键在于受累组织器官的活检、酶检查以及染色体检查等。

治疗

向家长介绍疾病的知识及预后,将饮食控制知识教给家长,使其懂得长期制饮食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自从应用饮食疗法以来,已有不少患者在长期治疗后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即使在成年后停止治疗亦不再发生糖等症状,教会家长如何观察糖先兆及处理,强调预防感染,适当锻炼身体的必要性,需门诊复查,定期随访。

1.Ⅰ型

(1)防治糖急性发作时立即静注射25%葡萄糖,维持糖于2.22~6.66mmol/L。每2~3小时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1次。

(2)防治酸中毒乳酸高,应服碳酸氢钠

(3)防治感染

(4)嘌醇(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

2.Ⅱ型

前尚无有效疗法。

3.Ⅲ型

进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饮食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防治糖。

4.Ⅴ型

①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②运动前预备葡萄糖或果糖或给予异丙上腺素。

5.Ⅵ型

宜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防治糖。

预后

Ⅳ型无特效疗法,预后差,多死于继发感染。Ⅵ型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可缩小,预后较好。糖原贮积病Ⅰ型,Ⅴ型,Ⅶ型过适当治疗预后较好。

预防

糖原贮积病系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预防可据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干贝

下一篇 糖原贮积病Ⅱ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