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广西莪术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S.G.Lee et C.F.Liang),为姜科姜黄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等地。生于向阳、土壤湿润、肥厚的水沟边、林缘、山坡地上。性喜高温高湿环境,耐旱。本种的即中药莪术的一种,块根称桂郁金,亦称莪苓。卵球,长4-5厘米,直径约2.5-3.5厘米,有或多或少呈横纹状的上有残存的褐色、膜质叶鞘,鲜时白色或微带淡......
目录

形态特征

合并图册卵球,长4-5厘米,直径约2.5-3.5厘米,有或多或少呈横纹状的上有残存的褐色、膜质叶鞘,鲜时白色或微带淡奶黄色须根细长,生周围,末端常膨大成近纺锤块根块根直径1.4-1.8厘米,部乳白色。春季抽叶基生,2-5,直立;叶片披针,长14-39厘米,宽4.5-7 (9.5) 厘米,先端短渐尖至渐尖,尖头边缘向面微卷,基部渐狭,下延,两面被柔毛;叶舌高约1.5毫米,边缘有长柔毛;叶柄长2-11厘米,被短柔毛;叶鞘长约11-33厘米,被短柔毛。穗状花序抽出,和具;总花梗长7-14厘米,花序长约15厘米,直径约7厚米;花序下部的苞片卵形,长约4厘米,先端平展,淡绿色,上部的苞片,斜,淡红色生于下部和中部的苞片花萼白色,长约1厘米,一侧裂至中部,先端有3钝齿花冠管长2厘米,喇叭状,部密生柔毛,花冠3卵形,长约1厘米,后的1枚较宽,宽约9毫米,先端尖,略成兜状,两侧的稍狭;侧生退化雄蕊,与花冠近等长;唇瓣淡黄色,先端3浅裂,中部裂稍长,先端2浅裂;丝扁阔,花药狭长,长约4毫米,药室紧贴,基部有花柱丝状,无毛,柱头头状,具缘毛;子房被长柔毛。期:5-7月。

分布范围

广西莪术在中国分布广西、云南等地。生于向阳、土壤湿润、肥厚的水沟边、林缘、山坡地上。性喜高温高湿环境,耐旱,生育适温23~30℃,冬季低温时,叶片干枯,但春季又能萌发生长。产勐海,生于海拔700米的田边、草地与灌丛中,广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南宁。

主要价值

本种的即中药莪术的一种,块根称桂郁金,亦称莪苓。

供药用,治“凝滞,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跌打损伤作痛。”块根称“绿丝郁金”,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用。

(桂莪术):苦、辛,温。破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症瘕积聚凝滞,食积脘腹痛,跌打损伤。块根莪术):功效见姜黄

(桂莪术)和块根(莪苓)分莪术郁金用。

广西莪术花序着生位置有从上侧生的,也有从叶鞘中央抽出的,花序抽出的时间有先,或与同时或稍后于的,其紫红色的苞片人注。可用于园林观赏,春季时,可掘取有苞的作小盆栽。广西莪术是中药莪术的一种,是广西地道的药材之一,作用同莪术;其块根称“桂郁金”,具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

栽培技术

可采用分株或挖掘地下块茎繁殖,全年均能育苗,但以春至夏季为佳。广西莪术的生命力强,全日照、半日照均可良好生长,可栽培于山坡、村旁等半阴湿的肥沃土壤上。但光线过暗时,色变绿,不良。栽培过程中,要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其旺盛生长栽培时要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生长期每1~2个月施肥1次。前施加磷、钾肥,能促使肥大,色艳丽。冬季休眠期需减少浇水,停止施肥。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柠檬烯、1-8-桉油素、a-松油烯、芳醇、龙樟脑、乙酸芳酯、丁香酚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低钠血症

下一篇 低镁血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