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桂枝

桂枝 桂枝,中药,取植物肉桂的干入药,味辛、甘,性温。桂枝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晒干或阴干,切成薄或小段用,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 目录

植物形态

肉桂,常绿乔木,高12~17m。树皮褐色,芳香,幼略呈四棱互生,革质;长至近披针,长8~17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叶柄粗壮,长1~2cm。花序腋生或近生,长10~19cm,被短柔毛;小,直径约3cm;花梗长约5mm;花被管长约2mm,裂6,黄绿色,,长约3mm,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4室,瓣裂,外面2轮丝上无腺体,花药向,第3轮雄蕊外向,丝基部有2腺体,最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暗紫色,长约12~13mm,外有宿存花被种子卵形紫色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入药部位

植物肉桂。8~7月间剪取嫩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 辛甘,温。

①《医启源》:"热,味辛甘。"

②《本逢原》:"辛,甘,微温,无毒。"

归经】 入膀胱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

③《药品化义》:"入膀胱。"

④《本草求真》:"入表,兼入。"

功效主治

功效

发汗解表止痛、通

用于风寒感冒、滞诸痛症、痰饮、蓄水心悸

用法用量

服:汤1.5-6g,大量,可用至15-30g;或入

相关配伍

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瘀阻,胸痹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滞,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疼痛者。

禁/宜人群

热病高热,阴虚旺,热妄服。

炮制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晾干,筛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梢,稍浸,闷润至透,切,晾干。

桂枝:取桂枝入锅,以文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

地理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常绿阔林中,但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生理特性

常生于阔林中,但多为栽培肉桂喜温暖候,适生于亚热带地区无霜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6~30℃,植株在月平均温20℃以上才生长,20℃以下生长缓慢,0~6℃低 温未见冻害。肉桂湿润,忌积水,要求雨量充沛,相对湿度70%以上,雨水过多会烂;过于干旱地带,植株生长势差。肉桂属半阴性树种,对光照的 要求随着树龄的不同而变化,幼苗喜阴,忌烈日直射;成龄树在较多阳光下才能正常生长桂皮油含量高、质量好。肉桂属深性树种,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通透性强的壤土壤土。喜微酸性或酸性土壤,在pH4.5~6.5的红、黄壤土生长良好。肉桂幼树生长缓慢,成株生长较快,萌力强;树龄达10年以上的实生树肉桂种子寿命短,不能暴晒和久存。

各家论述

1.《用药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于表。

2.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发热汗出者,此为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卫,则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当认作出,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皮毛,辛走也。桂枝透达卫,故能解肌去,卫,甘走,辛走也。

5.《本草汇言》:桂枝风寒,逐表邪,发汗,止咳嗽,去肢节间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条,仅可发皮毛腠之间,游膝肢之处。

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之力似不及也。又肉桂奔豚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因于四时之,冬月伤卫,卫为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表寒,又通血脉,故白芍,由卫之固以达,使其相和而解汗止也。

7.《本逢原》:麻黄外发而祛,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表,透达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为阳,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收敛表腠为

8.《长沙药解》:桂枝,入家而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最调木。升清阳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痹涩,甚去湿。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厚则发热,辛以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其首功也。

10. 张寿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其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肉桂,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味辛温。祛卫之风寒太阳头痛。立中州之阳,疗胃虚馁而疼。宣通经络,上达肩。温辛胜水,则抑降,下定奔豚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升,妄用即教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肉,阳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以扶脾阳而达分之郁。盖孙满布腠理郁于,孙为之不通,非得阳以通之,分中余液必不能化而成汗,桂枝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关节,则病历;或窜入孙而为痛,之不知其处,俗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皆宜桂枝

12.《本草疏》:实表祛头痛风痹挛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凉等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氨苄青霉素

下一篇 桂木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