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
目录

研发历史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青霉素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界的重视。

1938年,德国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始做提纯实验。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英国病理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家钱恩。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注射了致死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的协助下,弗洛里在员外出执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病理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成,有些抑制核酸的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始对青霉素大批量生产。

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因这项伟大发明,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奖。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主要功能

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青霉素已能分治疗肺炎结核、膜炎、膜炎、白喉、炭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正在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发抗菌类药物。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法,其中以皮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干粉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排泄,功能不良者,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组成分类

青霉素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其特点可分为 :

青霉素G类: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

青霉素V类:(: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氨苄西林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美西林及其酯匹西林: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甲氧西林类:如坦莫西林等

药理药效

青霉素抗生素是β-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青霉素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发生,症状呼吸困难发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

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都能过敏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量大小无。对该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休克。注入体可致癫痫样发作。大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量可以恢复。

服易被酸和消化酶破坏。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药峰浓度。青霉素在体半衰期较短,要以原从尿中排出。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成。青霉素结构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反应

临床中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青霉素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不可忽视的。

1 .青霉素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

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并用药加重损害,还可以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它们之间有交叉抗药性,不张两种β-酰胺类抗生素应用。

2. 青霉素不可与磺胺和四环素用药

青霉素繁殖期“杀菌”,阻碍细菌细胞壁成,四环素属“抑菌”,影响菌体蛋白质的成,二者联作用属拮抗作用,一般情况下不应联用药。临床资料表明单用青霉素抗菌效力为90%,单用磺胺类药效力为81%,两者联用药抗菌效力为75%,若非特殊情况不可联使用。

3. 青霉素不可与氨基糖苷类输液

两者混同于输液器给病人输液,因青霉素的β-酰胺可使庆大霉素产生灭活作用,其机制为两者之间发生化相互作用,故严应用,应采用青霉素滴注,庆大霉素肉注射。

综上所述,青霉素联用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是不可低估的。青霉素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最常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理联用,措施得力,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药等抑菌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活性,不宜与青霉素用,尤其是在治疗膜炎或需迅速杀菌的严重感染时。

⒌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药可减少青霉素类在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类的药浓度增高,而且维持较久,半衰期延长,毒性也可能增加。

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是铜、锌和呈配伍忌,因后者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由锌化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响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皆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为氧化或还原或羟基化物灭活。

青霉素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混浊。故该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并滴注。

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

⒐该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因此两药不能置同一容器给药。

药物毒性

青霉素过敏

服后吸收迅速,约75%-90%可自肠道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不显著,它的蛋白结率为17%-20%,消除半衰退期(t1/2)为1到1.3小时,服药后约24%-33%的给药量在代谢,6小时46%-68%给药量以原型药自尿排出,尚有部分药物道排泄,严重功能不全患者清半衰期可延长至7小时。清透析可清除青霉素腹膜透析则无清除该品的作用。

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细胞壁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注0.1%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跳停止者,上腺素可作注射。同时静滴注大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容量;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管活性药。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有呼吸困难者予氧吸入或人工呼吸,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青霉素酶应用意义不大。

⒉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滴注大青霉素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功能减退的病人。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压、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⒊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棕色甚至黑色

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功能减退或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高钠血症

⒌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起的全身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6.兽医临床上的过敏一般较轻,要表现为流汗、兴奋、不安、震颤呼吸困难率加快、站立不稳、有时见荨麻疹、眼睑和面部水肿,阴门和直肠肿胀和无菌性蜂窝织炎、严重时休克甚至死亡。

原因

青霉素不稳定,可以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前者可聚成青霉噻唑酸聚物,与多肽或蛋白质结成青霉噻唑酸蛋白,为一种速发的过敏源,是产生过敏反应最要的原因;后者还可与体胱氨酸成迟发性致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清病样反应有。有药物过敏史或者变态反应性患者,在局部用药及长效制的时候发生率较高。

临床使用中,应该避免高温、酸碱、以及重金属离子的侵袭。尽量避免使用PH值显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而在使用0.9%的氯化钠做溶媒时,也应该做到现用现配,否则放置时间过长,也会青霉素的分解,而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急救措施

⒈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采用头低足高位。

⒉皮下注射 0.1% 盐酸上腺素 0.5-1 毫升,儿童酌减,每隔半小时可再皮下注射 0.5 毫升,直至离危险期,必要时加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心脏停跳者,心脏胸外压术或注射 0.1% 盐酸上腺素 1 毫升。

⒋吸氧,呼吸抑制对口人工呼吸,并肉注射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呼吸中枢兴奋

水肿影响呼吸时行气管术。

⒌用氢化考的松 200 毫克,或地塞米松5-10 毫克加入 50%Glucose40 毫升中静注射,或加入 5-10%Glucose500 毫升中静滴。

据病情需要可用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⒎纠正酸中毒组织胺药物的应用。

⒏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要做好护理记录,不要搬动。

⒐可针刺人中,印堂谷,涌泉等急救穴位

⒑可用艾条谷,涌泉,元,中脘等穴位

青霉素脑病

青霉素脑病青霉素的一种少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通常青霉素仅有少量通过屏障,但在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时,大量药物迅速进入组织,即液中药物的浓度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应,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昏睡等,称之“青霉素脑病”。

青霉素脑病的发病机理未明,其原因是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成和转运,并抑制中枢神经细胞Na+-K+-ATP酶,使静息膜电位降低所致。有文献认为可能与青霉素钠盐中的阳离子有,认为钠、锂、铵、锶、钙、镁、钾的毒性作用依次增大,此外与制纯度,个体差异,量大小、注射 法,速度、浓度均有。有的青霉素G在液中的浓度超过8u~10u/m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有人认为屏障机能差是要原因。青霉素进入机体后90%由脏排出,婴儿功能差,使其半衰期延长,中浓度增高,毒性增加,发生神经毒性作用。导致大脑兴奋性增高——惊厥,即“青霉素脑病张婴儿青霉素用量<60万u/kg·d,新生儿<40万u/kg·d,在24小时分次输入,功能不全及环不良者更要慎用。

由于老年人功能的减退,青霉素其它广谱青霉素,半衰期延长?如青霉素G静注,在25岁青年身上半衰期为0.55小时,而在70岁老年人身上半衰期则为1.0小时;普鲁卡因青霉素半衰期在25岁青年身上为10小时,在70岁老年人身上则为18小时;双氯青霉素在小于30岁青年身上半衰期为0.88小时,在大于65岁老年人身上则为3.97小时;羟氨苄青霉素静注在青年身上半衰期为1小时~1.5小时,在89岁老人身上为2.67小时?。同时,由于老年人浆白蛋白产生减少,75岁以上者仅为3.7%,因此吸收的抗生素液中呈结状态相应减少,其游离部分在液和组织中升高。当老年人应用大青霉素G、羧苄青霉素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昏睡等,也可出现暂时的精神失常,容易成“青霉素脑病”。

由于小儿的屏障功能及功能不成熟,大青霉素可使液浓度明显增高,对中枢产生毒性作用,导致青霉素脑病的发生。另外,一百万青霉素G钠含Na+39mg,一百万青霉素G钾含V1+66mg,大量静注时应注意K+、Na+在体的潴留。也容易成“青霉素脑病”。

青霉素类特青霉素G的全身用量过大或静滴注过快时,液中青霉素浓度超过8U/ml,可对大脑皮层直接产生刺激作用,出现痉挛、惊厥癫痫甚至昏迷等严重反应。一般在用药后24—72h出现。常发生于新生儿,儿童和老年人,是因为药物易于透过其屏障。对于有功能减退或发生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障碍,也易发生。

青霉素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注射超过 2万单位或静滴注大青霉素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此反应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功能减退病人。青霉素偶可起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病人可出现高热、焦虑发热等。

病情严重。要表现为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突然出现惊厥脱水、缺氧、呼吸急促生化改变(如糖、低钠血症、酸血症)、压、率快、幻觉抽搐昏迷以及呼吸衰竭等。此反应发生机理不明。有的小儿还可能出现肢体瘫痪囟门的小儿可见囟门隆起,少数小儿可出现运动不协调。上述症状多在原患病后1~2周出现。

昏迷的时间长,可能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后遗症可能包括呆傻、失明、耳聋瘫痪等。少数病人可能会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治疗】

⒈停用青霉素 若发生青霉素脑病,及时停用青霉素。 2、立即吸氧。对昏迷病人还应吸出液,保持呼吸通畅,及时供氧并持续较长时期,促使水肿消退。必要时应进行气管切和人工呼吸。 3、抗惊厥,使用镇静、精神病药物 注鲁米那钠,安定等。 4、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均有快速消炎与消水肿的作用,宜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一周。 5、抗水肿药 20%醇静推注。对反复颅压增高病例宜反复应用,以防脑疝。同时还可加用快速利尿以增强脱水的作用。 6、加强透析及配液灌流、液净化等  7、对高热、脱水、及生化改变(如糖、低钠血症、酸血症)以及呼吸衰竭等,进适当处理。 8、加快药物清除,可减轻精神症状。 9、能量支持治疗。毒性在几小时和几十个小时可以代谢,但中毒神经仍出于麻痹休克状态,若得不到及早的治疗使麻痹休克神经兴奋激活和养,受累神经就会因缺时间过长迟发缺病理改变,医称迟发性神经损害,就难以恢复。 10、本病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症状适当治疗后多在24小时消失,没有后遗症。如果昏迷时间持久,长达数天到数周,则可能起小儿智能不全、失明、耳聋、肢体强直不能弯瘫痪等严重后遗症。少数可因呼吸衰竭于较短时间死亡。

【注意事项】

青霉素的副作用中,过敏休克是致命的,常起人们的注意,而表现为脑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神经毒性作用易被忽略。必须打消以往认为青霉素只要不过敏,就很少有中毒的观念,千万不要大量滥用青霉素(包括其它抗生素),必须用时,尽量少用静输注,老年人、小儿尤应慎用;此外,还须注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用时,更易青霉素脑病的发生。

老年人应用抗菌药物时,其消除过程影响明显变慢。

青霉素原本是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在人类抗感染的历史上立过赫赫战功,至今声望不减。可能正因如此,出现了青霉素越用越广、量日益增加的趋势。有少数医护人员给病人静输入大量青霉素,特是静输注800万单位以上用量,有的竟一日数次,并数日连续用药。这不仅致青霉素浓度居高不下,还使得液中青霉素浓度也递增,当液中的浓度>8单位/毫升时,就会刺激神经继而出现反射亢进、知觉障碍、幻觉抽搐昏迷脑病症状,也可致短暂的精神失常,尤其是功能不全者、老人和小儿更易诱发本病。

⒊由于功能减退及浆白蛋白减少,浓度升高和液药物浓度升高,从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缘故。因此,在老年人应用抗生素时,需功能调整给药量,为防止“青霉素脑病”的发生,该类药物量不宜过大,如病情需要大量时,宜每日量分3次~4次给予。顺便提及,许多抗生素如头孢类、万古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等都可因功能减低而清浓度升高致使毒副作用增加。有些药物可以减量应用,有些最好不用,而改用其它抗生素

⒋能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抗生素种类繁多诸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泰能、氨基糖苷类、大环酯类、氯霉素粘菌素E、磺胺、喹诺酮、抗痨药异烟肼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种类的部分药物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各种症状

适应病症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A组及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血症肺炎膜炎、扁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产褥热等。也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膜炎(与氨基糖苷类);梭状胞杆菌所致的伤风性坏、炭白喉、流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峡炎、放线菌病等。在湿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进口腔手术或科操作,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或某些操作时,青霉素也可用于膜炎的预防。

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该品敏感。该品对流感嗜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该品敏感性差。该品对梭状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而阻碍细胞壁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产褥热

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膜炎和血症

⒊不产青霉素葡萄球菌感染

⒋炭

伤风性坏等梭状孢杆菌感染

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回归热

白喉

青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膜炎

要用于治疗的疾病】

⒈流脊髓膜炎

放线菌病

淋病

奋森峡炎

莱姆病

⒍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咬热

⒏李斯特菌感染

⒐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湿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口腔科、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膜炎发生。

给药说明

青霉素钾或钠极易溶于水,水溶液中β酰胺环易裂解,水解率随温度升高而加速,裂解为无活性产物青霉酸和青霉素噻唑酸,后两者可降低pH值,使青霉素水解进一步加强,所以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应用。

青霉素注射或静注射给药,当成人每日量超过500万U时宜静给药。静给药时应采用青霉素钠,以分次静滴注为宜,一般每6小时1次。

注射:50万U的青霉素钠或钾,加灭菌注射用水1ml使溶解;超过50万U者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葡萄糖注射液作溶。静给药的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U,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用法与用量

⒈成人常用量:①注射,每日80万~200万U,分3~4次给药;②静滴注,每日200万~1000万U,分2~4次给药。

⒉ 小儿常用量:①注射,2.5万U/kg,每12小时l次给药。②静给药,每日5~20万U/kg,分2~4次。

⒊新生儿量:1次5万U/kg,注射或静给药,出生第1周每12小时1次,>7天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早产量:第1周3万U/kg,每l2小时1次,2~4周时每8小时l次,以后每6小时1次。

【制与规格

1、注射用青霉素钠:①0.12g(20万U);②0.24g(40万U);③0.48g(80万U);④0.6g(100万U);⑤0.96g(160万U;⑥2.4g(400万U)。

2、注射用青霉素钾:①0.125g(20万U);②0.25g(40万U);③0.5g(80万U);④0.625g(100万U)。

细菌耐药性】

金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最易产生耐药性。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要有三种机制:

⒈细菌产生β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

⒉细菌体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蛋白发生改变

细胞壁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

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青霉素抗生素水溶性好,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小时,排出,多数品种可液透析清除。

中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用。

制备方法

天然青霉素与半青霉素生产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酸丁酯进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活性炭色,加入成盐共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成有机酸进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制成酰氯,然后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酰化反应。缩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浓缩法】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养缺陷型细胞的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法之一。

研究进展

青霉素(盘尼西林)是抗生素界的祖,作为20世纪的一项科奇迹,它的抗菌能力已大大降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的科家Chuanbing Tang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新法能够恢复青霉的抗菌活性,甚至可以对抗“超级细菌”,相研究发表在近期《美国化会》期刊上。

青霉素20世纪40年代,因抗生素被大规模使用,使得细菌对青霉素家族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比如,金黄葡萄球菌起的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青霉素及其结构类似物进治疗。但细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一系列进化,金黄葡萄球菌变成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老一代抗生素对MRSA不起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MRSA能够将其强大的抗菌活性无效化。

原来,青霉素的抗菌活性来自它的分子结构:含有氨基的四元环——“β-酰胺”。它是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均具有的结构单元,人们把具有这个结构单元的药物家族称为“β-酰胺类抗生素”。β-酰胺能够十分有效地阻止细菌的细胞分裂,因此化家们一直在成含有β-酰胺结构的不同修饰基团的药物,但很多药物已不再具有抗菌活性而被淘汰。

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它们含有一种“β-酰胺酶”,能够水解β-酰胺结构。比如MRSA能够通过生物途径成并释放β-酰胺酶,而且这种酶的作用范围十分广泛。

注意事项

青霉素服或注射给药时忌与碱性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

⒉该品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静滴,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

氯霉素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因氯霉素为抑菌,而青霉素繁殖期杀菌,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意见不一,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感染及感染临床效果好。解决的办法,如需联用,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

⒋由于该品可抑制某些肝脏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扰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和双香豆素在人体的生物转化,可增强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钠的作用,对双香豆素和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强。

⒌婴儿、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

应用青霉素前除做皮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⒉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

⒊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⒋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静点滴青霉素时,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⒌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氨苄青霉素注意七点:

氨苄青霉素(包括含氨苄青霉素的安灭菌等)是青霉素类药中分解最快、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尤其在酸性环境中和药浓度高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氨苄青霉素分解产物、叠物堆积所致的过敏性药疹、过敏休克,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在临床使用氨苄青霉素时,不仅要做皮试,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皮试阴性,并不意味着不过敏氨苄青霉素过敏反应多为迟发性,可在连续用药数天后才出现过敏性药疹,致过敏休克。对过敏性药疹,在停药后使用息斯敏、苯海拉明地塞米松可以解决。对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寒战发热压下降、率加快等症状者,要立即停药,并给氧,使用上腺素、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药抢救。

二是宜短期使用,切忌长期大量给药,以免药浓度持续升高,导致致敏物质的成与堆积,造成过敏反应。

三是宜在足量生理盐水中充分溶解后静滴注。一般而言,4克的氨苄青霉素需在300毫升左右的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绝对不能溶解在糖,特是高渗糖(浓度大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注。因糖呈酸性,不仅可降低氨苄青霉素的抑菌、杀菌能力,而且可促使自身分解,增加致敏机会。

四是痛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患者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氨苄青霉素。原因也是氨苄青霉素在酸性环境中可促使自身分解而增加致敏可能。

五是患者本身为过敏体质者,应避免使用。

六是通常静给药,宜慢不宜快,以每分钟不超过60滴的速度静滴注,以免药浓度增高过快而增加分解过敏可能。

七是在使用之前,应找到对本药敏感的致病菌感染的确切据,切忌盲滥用,以免因此造成菌群失调、霉菌感染而增加治疗难度。

对任何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用该品。

药物标准

青霉素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本药

录序号

药品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备注

1

1

青霉素

注射

80万单位

瓶(支)

0.92元

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2

1

青霉素

注射

160万单位

瓶(支)

1.6元

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3

1

青霉素

注射

400万单位

瓶(支)

3.2元

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4

1

青霉素

注射

800万单位

瓶(支)

5.4元

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说明

⒈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青霉素⒉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系的相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功能减退病人量:小球滤过率(GFR)为10~15ml/min时,给药间歇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量减少25%。当GFR少于10ml/min时,给药间歇为12~18小时或量减至正常量的25%~50%。一般说来病人功能损害属轻中度者,使用常规量,不需减量,功能损害严重者再调整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霉素类

下一篇 注射用青霉素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