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棘豆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 (8) 10-20厘米,茎细弱,铺散或直立,基部的分枝斜伸而扩展,绿色或淡灰色,疏被黑色短毛和白色糙伏毛。羽状复叶长 (4) 5-10 (-13) 厘米;托叶草质,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先端渐尖,与叶柄分离,彼此合生至中部,疏被黑色和白色糙伏毛;叶柄与叶轴上面有沟,于小叶之间被淡褐色腺点。疏被白色间黑色糙伏毛;小叶17-23 (29),卵状长圆形、披针形,长 (5) 7-13毫米,宽3-6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贴伏白色短柔毛,幼时毛较密。多花组成头形总状花序;总花梗长7-12 (-15) 毫米,直立,具沟纹,疏被白色间黑色短柔毛,花序下部密被卷曲黑色柔毛;苞片膜质,线形,长约6毫米,疏被黑色的白色柔毛;花长约12毫米;花萼筒状,长8-9毫米,宽约3毫米,密被贴伏黑色间有白色长柔毛,萼齿线形,较萼筒短或与之等长;花冠黄色,旗瓣长约12毫米瓣片宽卵形,长8毫米,宽8毫米,先端微缺或圆,基部下延成短瓣柄,翼瓣长约11毫米,瓣片长圆形,长7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圆形,瓣片柄5毫米,龙骨瓣长约10毫米,喙短三角形,长不足1毫米;子房疏被黑色短柔毛,具短柄,胚珠9-12。荚果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膨胀,长8-12毫米,宽约4毫米,密被贴伏黑色短柔毛,隔膜宽约0.3毫米,1室;果梗长1毫米。种子11-12颗,淡褐色,扁圆肾形,长约1毫米。花期6-9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产宁夏、甘肃、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和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 北部及西藏西部和南部。生于海拔2200-5300米的路旁、高山草旬、高山林下、高山草原、山坡草地、河边草原、沼泽地、高山灌丛下、山坡林间砾石地及冰碛丘陵上。模式标本采自青海大通河流域的高山地区。尼泊尔也有分布。
本种提示
采集
7~8月采,切段,晒干。
性味
微辛,温。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在自然状态下能引起马和绵羊的慢性中毒,一般发生于含该植物密度大、面积广的草场,每年8月到翌年4月长期在该草场放牧则引起中毒,到春季牧草缺乏,患畜营养不良即导致死亡。病期最少3个月以上,1—2年者更为多见。由于该植物分布较广,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马中毒症状出现非常缓慢,一般难于发现。初期行走迟缓、呆立无神、心跳微弱,有时心律不齐、气喘,逐渐发展为腰背僵硬,有时惊恐,全身肌紧张甚至倒地;再严重时头颈僵直、运动失调、呆滞、唇肌运动障碍、视力减退,进而出现视力障碍、’采食和饮水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母马则有不孕、流产和死胎等。绵羊中毒症状与马相似,也以运动障碍为主,反应迟钝、步态蹒跚、仰头行走、跑步时易跌倒、视力障碍、心跳减弱、节律不齐。母羊多发生不孕、流产和死胎。病期达3个月到1年。人工饲喂也能引起马、绵羊、家兔和小鼠中毒。马和绵羊症状同上。家兔于15天后出现呆立、迟钝,25天后站立不稳、四肢无力、前肢外展、后肢拖拉。小鼠有活动减少、被毛蓬松。对上述动物的生殖能力均有明显的影响。马和缔羊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实质器官和腺体有空泡变性,如大脑皮质、小脑髓质、基底神经节、延脑和脊髓灰质中的神经细胞,肝细胞、肾曲管的上皮细胞等均可发生空泡变性等。实验表明本属植物中毒和硒化合物中毒的症状、病变都不相同;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
药用价值
【中药化学成分】含一种黄酮衍生物: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3-O-(6-十六酰-β-D-吡喃阿卓糖甙)[5,4’-dihydroxy-7-methoxyflavone-3-O-(6-hexadecanoyl-β-D-altropyranoside)]。全草还含挥发油77种,其中下列7种成分的含量较高:顺式金合欢醇(cis-rarnesol),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劳蔻酸(myristic acid), 12-甲基肉豆蔻酸(12-methrmyflstic acid),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2(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壬二烯酸醛(nonadienoic aldehyde)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