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管仲

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管子,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被鲍叔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管仲重视济,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在任一系列改革:“寄军令于政”,使军事组织与居民组织相结;实“相地而衰征”,土地肥瘠征赋;制征发力役,止掠夺家......
目录

人物生平

早年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联好友鲍叔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验。当兵的时候,临阵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公子纠

管仲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尖装死倒下。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更加警惕,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的齐桓公。

鲍叔

齐桓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因此就准备请鲍叔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没有听施伯的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鲍叔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助齐称霸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桓公又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又说:“不。”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齐桓公三年(前683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

北战山戎

管仲画像(《古圣贤像传略》卷一)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安定,才能专去征伐南。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兵救燕。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当时西北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 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 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 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齐楚结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

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

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动来显示霸的威,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

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的“葵丘之盟”。

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

晚年荐才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竖刁、易三人,管仲死后,继任的公孙隰朋、鲍叔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

主要作品

词条:管子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派的文集汇编。西汉国家藏书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夷吾,相齐桓公,九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今存76篇,容极丰,包含道、儒、、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济和农业等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主要成就

政治制度

政改革

管仲整顿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政系统的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奖惩的具体办法。

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制度的雏

政治

管仲注重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义,创职业技能教育。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持一系列政治和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土地分等征税,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业,铸造货币,调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义思想。联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外交

管仲的外交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国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身份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制度

其原则是“作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济制度

徐操绘管仲像原稿(《中国历史故事》插图)管仲相齐的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参见词条轻重理论),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抽税,而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了统治盐济政策了。

●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典案例。

管仲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之以重,凡轻重敛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济政策,亦为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马克思级差地租与之相同。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

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为“齐法化”或“法化”,俗称“齐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轶事典故

尊王攘夷

阜阳管仲齐桓公对饮像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抵御北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齐桓公执政期间,在管仲下,对政、济、军事等多面进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齐桓公实的“尊王攘夷”政策,由管仲提出,使其霸业更加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智过鬼泣谷

最右为管仲(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管仲攻打山戎,一次虎儿斑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又命令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令牌所指事。

第二天天刚亮,齐军用木桩骑在马上假装中了埋伏。山戎中计,将密卢中箭,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管鲍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商。在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而鲍叔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却不这样看,他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

楚国购鹿

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通格斗的技巧。我们要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这一招准管用。”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其宰相说:“金钱,是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

作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楚国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还是民间,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来劲了,颇有点“全民(或房)”的意味。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这个时候,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的,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了。”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的十分之四。楚国元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临终忠告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桓公说:“易不惜烹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那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呢?”桓公说:“我听你的。”不过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三人,最终死于这三个奸人之手。

愚公之谷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做它的。”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您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凌,也必定不给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金龟换粮

桓公一次问管仲,什么叫御用宝?”管仲回答说:“北郭有人掘地而得龟,用这龟就可得到相当于百里土地的利益。”桓公说:“为什么得龟相当于百里之地?”管仲回答说:“让得龟者把龟放在大盘里。君上立即派出使臣,配备十乘马车,携带黄金百斤,到得龟人的家下令说:‘国君赏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还说:‘这是东海海的后代,样子象龟,寄居在你的家里,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终身享用,并给你百斤黄金的报酬。’于是把这龟奉为无价的贵物而收藏在大台之上,每天要祭四条牛,立为无价之宝。过四年后,征孤竹国,了解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足够三军五个月吃用,便把丁家人召来向他说:‘我有一件无价之宝在这里,现在我有出征的大事,想把这个宝物抵押给你,借用你的粮食。’丁氏向北再拜领命,送到粮食,但不敢接受这个作为抵押的宝。桓公便对丁氏说:‘我老了,儿子又不了解这里的前前后后。你一定要收下这个抵押品。’丁氏回家后,便改建房屋,设垫席,把龟收藏起来了。过四年,在兵伐孤竹的时候,于是就可以获得丁家的粮食。“

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管仲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功夫。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赚钱的情况,衡山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百姓于是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

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在夏收前,对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国买到粮食,在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光,只得国降齐。

石壁谋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办这么大一场盛会,了不少钱,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管仲说:“公,某处有一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匠,把这些乱石头,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长的定价一万钱,八的定价八千,七的定价七千,石珪定四千,石瑗定五百。”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

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妄动了。”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破天惊’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找到一个好项,立马就值钱了。

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石破天惊”壁。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菁茅谋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梗直贯到部的茅草。先不让走漏声。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然后再发令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入。’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
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相当于他七年的收入了。”

鲍叔出山

鲍叔当初对齐僖公令其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小白。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情后,劝导鲍叔说:“国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侍奉小白。

生报齐国

鲁国在乾时之战大败于齐国,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生者完成功。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老马识途

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平沙,狂卷地,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刻,遂让随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或许可以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三归之台

管仲生活奢侈。据《战国策》记载,吕仓的说客曾管仲的故事,劝周文君不要罢免吕仓。其中提到:“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为“三归台”,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

后世纪念

故里

管鲍祠管仲故里位于今安徽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建有管鲍祠,是为纪念齐相管仲与齐大夫鲍叔祠,约500年前的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任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至今。管鲍祠几兴废,明末毁于兵乱,道光六年(1836年)邑人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民国二十二年,时任县长重修。

纪念馆

纪念馆掠影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牛山北麓,这就是著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相对社会的贡献,该馆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放。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米,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米,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整个纪念馆展厅总面积539平,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整个展厅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格展示构件相结的手法,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

馆区青瓦、黄墙、红门、青石台阶。正门采用门式,16立柱,门柱上采用覆斗型结构,覆斗上伸出5个棱翅,左右对称,极像振翅欲的鲲鹏。门阔6米,门楣书有“管仲纪念馆”的匾

史籍记载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子》

人物评价

管仲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助齐桓公做诸侯霸,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发,左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所与同。故观其所,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司马迁: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②“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汉相诸葛亮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司马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管南香

下一篇 筀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