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近直立或平卧的粗壮草本,高30-100厘米;小枝被短硬毛,罕无毛,幼时近方柱形,老时呈圆柱形,通常节上生根。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
侧脉每边4-6条,与中脉成锐角斜向上伸;叶柄长2-7毫米或更短;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顶部5-7裂,裂片线形或刚毛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成头状,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无梗或具长1毫米的花梗;萼管长约1毫米,通常被毛,萼檐裂片4,披针形,长1-1.2毫米,被毛;花冠白色,管长1-1.5毫米,
外面无毛,里面仅喉部被毛,花冠裂片4,长1.5-2毫米,广展;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突出,长圆形,比花丝稍短;花柱长1毫米,被毛,柱头2裂,裂片棒状,被毛。果球形,直径1.2-1.5毫米,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成熟时不开裂,宿存萼檐裂片长0.5-1毫米;种子每室2-6粒,种皮干后黑色,有小窝孔。花期3-8月。
![]() | ![]() |
产地生境
药用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和氨基酸。入药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之效,对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肠炎、痢疾、疮疖和蛇咬伤均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痔疮出血;崩漏;毒蛇咬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湿疹;跌打损伤。
【性味】:苦;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考证】:《生草药性备要》始载有较剪草。后《 岭南采药录》之鲫鱼胆草条下有别名较剪草,该条云:"草本,叶对生,形尖长,全边,细碎之花,自叶腋生出。"据此描述,与当今茜草科植物耳草相符。
![]() | ![]() |
中药选方
①治传染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型均可):耳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浙 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疾:耳草五钱,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小儿惊风,疳积泻:耳草一两,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喉蛾:鲜耳草七钱至一两,捣烂,同凉开水擂出汁服。或 干草五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疹后牙疳:耳草五至六钱,捣取汁,和人乳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⑨治跌打损伤:耳草五至八钱,酌加 黄酒或酒、水各半,炖一小时,温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毒蛇咬伤:耳草五钱, 天胡荽一两,青木香五钱。水、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③防治感冒预防:
④治疗痈、疖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
药材鉴别
化学成分: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1),烃(hydrocar-bon),耳草碱(auricularine)。
文献论述
⑥《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