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地榆

地榆 地榆(拉丁: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为黄爪香、札、山枣子,俗为一红、豚榆系等,蔷薇地榆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高达1.2米,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羽状复叶穗状花序或卵凰瘦果包藏宿存萼,有4棱;果期7-10月。产于河北山西等地,分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生于海拔30-3000米的草原、草甸等地。地榆有腺地榆、长......
目录

形态特征

地榆-性状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粗壮,多呈纺锤,稀,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

直立,有稜,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羽状复叶,有小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钝稀急尖的锯齿,两面绿色,无毛;较少,小叶片有短柄至几无柄,长至长披针,狭长,基部微心形急尖;基生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被稀疏腺毛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

穗状花序或卵球,直立,通常长1-3(4)厘米,横径0.5-1厘米,从花序端向下放,花序梗光滑或偶有稀疏腺毛苞片膜质,披针端渐尖至尾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面及边缘有柔毛;萼片4枚,紫红色,至宽卵形面被疏柔毛,中央微有纵稜端常具短尖头;雄蕊4枚,丝丝状,不扩大,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子房外面无毛或基部微被毛,柱头端扩大,盘,边缘具流苏状乳头。果实包藏在宿存萼,外面有斗稜。果期7-10月。

生长习性

生长环境

地榆地榆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喜沙性土壤地榆的生命力旺盛,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其地下部耐,地上部又耐高温多雨,不择土壤,中国南北各地均能栽培

分布范围

地榆地榆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海拔30-3000米。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

繁殖栽培

繁殖

播种

春播或秋播均可,北栽培,可从春季至夏末直播。种植前,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研发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052g/kg,pH为8.87,春播可于2月在厚墙体温室中撤播育苗,也可于4月下旬播种育苗。秋播在处前后进。整地,翻地10-20cm深,去除砖头,瓦块,耙平,施足基肥,1.2mX6m整地做畦,将地整平,播种前浇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撒,覆土深度为种子大小的2-3倍。须覆盖塑料薄膜保持畦面湿润,一般地温在18℃左右,20天可出苗。待幼苗生长2个月,即可移栽于养钵,在连栋温室炼苗、缓苗,成活率可达到90%多。地播种苗的定植最好5月底6月初进,正值地榆生长旺季,缓苗快,长势好。地榆根系比较深,定植地块宜深翻,1.5mX6m整地做畦,灌足底水,起苗时深度不得少于30cm,定植离20cm×20cm,浇水,适当遮荫,15-20天后,即可生长。若不遮荫,植株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枯死。1月后,从基部发出嫩梢,重新生长

多在春季地榆前或秋季采挖地榆时,用带的小作种苗。每栽1株,30-40cm、株25cm挖深视种苗大小而定,栽后覆土,浇足定根水。

栽培技术

采种

地榆种子的采集时间应在9月中下旬,既可保种子的数量,又有相对质量保观察实验,栽培地榆,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种实不易落,适当延迟采种,时间10月上、中旬,可提高籽种品质。

田间管理

地榆地榆田间管理较粗放,也没有病虫危害,但要常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并少量多次施用氮肥,最宜施腐熟的人尿。特在采摘嫩后,用腐熟尿水1份加水4份追施,或用速效氮肥追施,可促使叶片生长,延缓抽薹期,或不。如果只采收嫩栽培,在植株始抽薹时把薹摘去,能促使分蘖生长。在苗期及时进中耕除草 。

采收

播种出苗后可采收嫩。随着植株长大采收嫩 ,以手折断者为嫩品;大面积种植可用镰刀收割,收割时要留基部叶柄 5cm处 ,不要伤及生长点。

病虫防治

有白粉病,春季始发生。要以勤除杂草,理密植,使田间通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法来预防。

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幼虫。

种类介绍

腺地榆地榆(变种)SanguisorbaofficinalisL. var.glandulosaKom.) Worosch.该变种叶柄花序梗或多或少有柔毛和腺毛下面生短柔毛。果期7-9月。产黑龙江陕西、甘肃。生山谷阴湿处林缘,海拔630-1820米。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粉花地榆地榆(变种)SanguisorbaofficinalisL. var.carnea(Fisch.) Regel ex Maxim.该变种与原变种区在于红色。产黑龙江、吉林。朝鲜有分布。其花萼变浅呈白色者有人发表为变型(哈尔滨师范院报,自然科版1651963)。其花萼色变浅呈红色,但中间纵处呈紫色,或花序呈小者有人发表为变型浅地榆
长叶地榆地榆(变种)SanguisorbaofficinalisL. var.longifolia(Bertol.) Yü et Li基生带状带状披针,基部微心形至宽楔形较多,与基生相似,但更长而狭窄;穗长,长2-6厘米,直径通常0.5-1厘米,雄蕊萼片近等长。果期8-11月。产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生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海拔100-3000米。苏联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印度也有分布。
长蕊地榆长蕊地榆(变种)SanguisorbaofficinalisL. var.longifilaKitag.该变种与长地榆S.officinalisL.var.longifolia(Bertol.)YuetLi十分相近,但丝长4-5毫米,比萼片长0.5-1倍,可以区果期8-9月。产黑龙江蒙古。生沟边及草原湿地,海拔100-1300米。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地榆一般春夏季采集嫩苗、嫩穗,用沸水烫后换清水浸泡 ,去掉苦味,一般用于食、做汤和腌菜,也可做色拉,因其具有黄瓜清香,做汤时放几地榆更加鲜美;还可将其浸泡在啤或清凉饮料里增加味。

观赏价值

地榆叶形美观,其紫红色穗 状花序摇曳于翠之间,高贵典雅 ,可作景或栽植于园、园供观赏。

地榆

地榆

植物研究

中含多种鞣质成分:地榆素(sanguiin)H-1、H-2、H-3、H-4、H-5、H-6、H-7、H-8、H-9、H-10、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6-trigalloyl-β-D-glucose)、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galloyl-β-D-glucose),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2,3,4,6-tetragalloyl-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glucose),6-O-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4,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3,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ellagicacid),地偷酸双酯(sanguisorbicaciddilactone)。还含有2种没食子金缕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金缕糖(5,2’-di-O-galloylhamamelose),2’,3,5-三-O-没食子酰-D-呋喃金缕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毡草

下一篇 地棠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