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地牯牛

地牯牛 地牯牛,昆虫,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的幼虫,它也是一味中药材。地牯牛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蜻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黄色。前胸黄色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状大小和翅相似,......
目录

形态特征

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蜻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黄色。前胸黄色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状大小和翅相似,翅黄色部暗褐色。幼虫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纹,身上有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部较大。

分布范围

要分布于华南及中国台湾四川等地。

生长习性

地牯牛的成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幼虫居于干砂地土中,漏斗状,潜伏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地牯牛的真面一般人不轻易看到,它很喜欢“掩藏”在老房子和山崖脚下松软的沙土中,在湄潭乡下的“老房子脚下或偏崖腔” (山崖)的沙土中准能找到它的身影!

地牯牛通常藏得比较深,它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藏在最下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只要小型昆虫不小心落入陷阱中, 就会被它尖锐的大小颚所成的“吸管”刺吸而死。

它的成虫叫“蚁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幼虫。

性味

味辛、咸,性平,有毒。

归经

肝经

治功效

砂淋,疟疾,疟母,腔症块,瘰疬结核,阴久溃不敛。通淋,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

配伍

治瘰疬破烂:沙谷牛硼砂冰片少许,捶烂疮,用膏药盖之。(《生草药性备要》)

用法用量

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或研末撒。

采集加工

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干。

附注

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用中华东蚁蛉入药,其功效与应用与黄足蚁蛉相一致。

性状鉴

虫体呈土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纹。

现代应用

治疗结石

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破烂拔毒。”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症块,疟母,大小便秘结不通,退竹木刺及沙入肉。”

5、《陆川本草》:治小儿,痉挛,砂淋,疔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豆薯

下一篇 地灵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