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筋
形态特征
黄茅,又名:黄菅(《纲目》)。多年生草本.须根质较坚韧。秆直立,丛生,高40~90厘米,光滑无毛。叶鞘扁压而具脊,光滑无毛或鞘口具细柔毛;叶舌较硬,膜质,长约1毫米,截平,具纤毛;叶片线形,长达15厘米,宽2~5毫米,两面均粗糙或上面基部疏生柔毛。总状花序单生,长3~6厘米(芒除外),下部具3~10个同性对,上部可具达12个异性对;孕性小穗线形,长6~8毫米,基盘尖锐,具棕冯色髯毛;第1颖革质,被短硬毛,背部圆形,先端钝,边缘包卷同质之第2颖;第2颖等长而甚窄于第1颖,具2脉,脉间被短硬毛,具膜质缘;第2外稃膜质,极窄,延伸成芒;芒2回膝曲,长6~10厘米,芒柱扭转而被短硬毛;不育小穗偏斜而略扭转,覆盖孕性小穗,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生糙疣毛。花、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出处】《别录》
【拼音】Dì Jīn
【别名】菅根、土筋(《别录》),黄茅(《纲目》),毛针子草(《贵州草药》)。
【化学成份】干草(开花期采集)含水分11.2%、灰分4.9%、蛋白质3.9%、脂类1.5%、粗纤维36.0%、碳水化物42.5%。所含多糖主为半纤维素类。低分子糖类有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醇、内消旋肌醇和棉子糖。
②《本草求原》:"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止渴,祛风除湿。治热病消溺,咳嗽,吐泻,关节疼痛。
⑤《岭南采药录》:"理跌打内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浸洒。外用:捣敷。
【附方】
②治风湿关节疼痛:毛针子草根一两,大血藤、小血藤、观音柴各五钱,泡酒服。
③治枪伤(退子弹):毛针子草、迷马桩各等量,捣烂敷伤处。(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位置】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
【操作】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
【临床】
①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样.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筋是必按之处。
②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这地方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
③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像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躁,肝功能较强,但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