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地菍

地菍 地菍(niè)(拉丁: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为地棯、乌地铺地锦等,桃金娘野牡丹野牡丹属小灌木地菍长10-30厘米,匍匐上升,逐分枝多,披,幼时疏被糙伏毛;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长1-4厘米;花萼管长约5毫米,花瓣紫红紫红色,状倒卵形,长1.2-2厘米,果坛状球状。产于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生于海拔125......
目录

别名

地菍、地铺地锦、地吉、地葡萄、地红花、金头石榴、地石榴、铺地菍 、红地、落地稔、地稔藤、矮脚补翁、杜、土地榆、小号埔淡、铺地粘。

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甘、涩,性凉。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活

主治

高热,肺痈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痛:干山地菍30-75g,樟木皮30g,水服。(《新会草药》)

2、治炎,肿大:干地菍全草60g,兔子1只,分,两液混匀,即呈白色块状,用瓷匙装服。上为1。(《常用青草药手册》)

3、治小儿小便混浊(状如牛乳,疳积起):干地菍全草30g,冰糖适量,水早晚分服。(《常用青草药手册》)

4、治脓疱疮:鲜地菍全草1-1.5kg。水洗患处。(《常用青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服: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汤洗。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不宜与麦冬、硫磺、雄黄同用。

采集加工

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干。

形态特征

地菍,又子、山辣、库卢子、地樱子、地枇杷。矮小灌木,高10-30cm。匍匐上升,逐分枝多,披,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3-5条。聚伞花序生,有1-3朵,基部有总苞2;花梗2-10mm;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锥状,有时2-3簇生,裂披针,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间具1小裂花瓣紫色紫红色,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末端具2小;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子房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平,近先端略缢缩,肉质,不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四棱,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有纵条纹,处有细须根对生,深绿色,多皱缩破碎,展后呈卵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褐色,萼筒5裂,花瓣5。微,味微酸涩。

药理作用

具有抑菌、抗脂质氧化、抗病毒、抗肿等多种药理作用。

现代应用

治疗消化道出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洗热毒,麻疥,烂脚。理蛇伤。”

2、《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止痛,利大小便。黄疸水肿疳积,劳损白带漏,瘰疬。”

3、《广西本草选编》:“治痔疮湿疹外伤。”

4、《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湿痛、疝气肾炎肾盂肾炎、菌痢、慢性扁体炎、喉炎、小儿肛、疳积胎动不安白带崩,外伤便血外痔,预防流膜炎;脓疡、疔疮。”

5、《广西民族药简编》:“水饮,治习惯性流产;捣汁服,治消化不良呕吐。”

6、《湖北草药志》:“清热利湿,舒筋活,补。用于腿痛、湿骨痛肠炎痢疾久疟不愈、盆腔炎月经过多等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地菍果

下一篇 地莓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