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大黄

大黄(多种植物的别称) 大黄(Rheum palmatum L.)称将军、黄良、参等,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称、中药材的称,属被子植物门、子叶植物纲,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无毛,叶片心形或近,径达40cm以上。大黄作为药品来自掌大黄、药用大黄等的干要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等地。【通用称】大黄【拉丁称】RADIX ET RHIZOMA RHEI【汉语拼音】Da Hua......
目录

药品名称

【通用称】大黄

【拉丁称】RADIX ET RHIZOMA RHEI

【汉语拼音】Da Huang

【中英】峻;锦纹大黄;将军;参;黄良;肤如;川军;

所属类别

中药>>中药材>>泻下药>>攻下

古籍出处

农本草

基原

为蓼科植物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掌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产于四川。于秋末枯萎或次春发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生用,或炭用。

炮制

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或块,晾干。

大黄 取净大黄,照法(附录ⅡD)干。

大黄 取净大黄块,照法(附录ⅡD)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 取净大黄,照炭法(附录ⅡD)至表面焦黑色部焦褐色

性状

本品呈类、卵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在;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有沙粒感。

贮藏

置通处,防蛀。

药性

苦、。归大肠心包

应用

1.积滞便秘

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麻子仁(《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增液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汤(《备急千金要》)。

2.热吐衄,目赤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下泄,又具清热泻凉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热妄吐血、衄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如(《和》)。

3.热毒疮疡,烧烫伤

本品服外用均可。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疔疮,常与金银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成膏的金黄(《妇人》);用治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太平圣惠》)。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患处。

4.瘀血

本品有较好的活逐瘀通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可与核、桂枝等配伍,如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汤(《医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和》)。

此外,大黄可“破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壅塞,喘逆不得平卧,癫狂惊痫,大便秘结者,如礞石(《养生论》)。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凉血解毒,逐瘀通

用法用量

服,5~15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

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后下,或用水泡服;久泻下力减弱。大黄泻下力较弱,活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古籍摘要

1.《农本草》:“下瘀血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药性论》:“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候,利水肿,破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小儿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

3.《本草纲》:“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疮。”

4.《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走而不守,有斩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腹胀满,胸蓄热,积聚实,便结瘀血,女人。”

化学成分

要为蒽醌衍生物,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激素样物质等。

药理作用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和健作用;此外,还有止、保、降压、降低固醇等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黄树

下一篇 大麻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