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对叉疔药

对叉药,中药。为西番莲植物西番莲Passiflora cupiformisPassif的。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湿,活止痛,养之功效。常用于湿心脏病,血尿白浊,半身不遂,疔疮外伤痧气腹胀疼痛。叉草、蛾草、半边、燕尾草、燕子尾、老铃、蝴蝶暗消、马蹄暗消、锅铲。味甘、微涩,性温。归。祛湿,活止痛,养安......
目录

别名

草、蛾草、半边、燕尾草、燕子尾、老铃、蝴蝶暗消、马蹄暗消、锅铲

入药部位

性味

味甘、微涩,性温。

归经

功效

湿,活止痛,养

主治

湿心脏病,血尿白浊,半身不遂,疔疮外伤痧气腹胀疼痛。

相关配伍

1、治湿心脏病:杯西番莲研末。每次9g,每日服3次,糖水送服。(《云南草药》)

2、治半身不遂:对叉120g,服,或外搽。(《贵州民间药物》)

用法用量

服:汤,10-15g;或。外用:适量,捣

使用注意

贵州民间药物》:“忌豆腐及生冷食物。”

采集加工

秋季挖取全株,洗去泥土,鲜用或切碎,晒干。

形态特征

藤本,长达6米;渐变无毛。坚纸质,长6-12 (-15)厘米,宽约4-10(-11)厘米,先端截形至2裂,基部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稀疏粗伏毛并具有6-25枚腺体,裂长达3-8厘米,先端或近钝尖;叶柄长3-7厘米,被疏毛,从基部往上1/4至1/8处具2个盘状腺体。花序近无梗,有5至多朵,被棕色毛;花梗长2-3厘米;白色,直径1.5-2厘米;萼片5枚,长8-10毫米,外面端通常具1枚腺体(有时缺)或长达1毫米的角状附属器,被毛;花瓣长7-8.5毫米;外花冠2轮,丝状,外轮长8-9毫米,轮长2-3毫米;花冠褶状,高约1.5毫米;具花盘,高约1/4毫米;雄蕊柄长3-5毫米;雄蕊5枚,丝分离,长4.5-6毫米,花药,长2.5毫米;子房近卵球,无柄,长约2毫米,无毛;花柱3枚,分离,长约4毫米。浆果,直径1-1.6厘米,熟时紫色,无毛;种子多数,三角状,长约5毫米,扁平,深棕色期4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2000m的山坡、路旁草丛及山沟灌丛中。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治痧气,止,驱湿。”

2、《贵州草药》:“解毒,止熄风,镇痛。”

3、《云南草药》:“养,除湿湿心脏病。”

现代研究

临床用于治疗湿心脏病,血尿白浊疔疮,半身不遂,外伤腹胀疼痛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对叶四块瓦

下一篇 定草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