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裂碎米荠
简介
弹裂碎米荠(学名: ),分布在朝鲜、俄罗斯、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陕西、吉林、西藏、四川、安徽、新疆、河南、浙江、辽宁、山西、湖北、贵州、山东、云南、江西、甘肃、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50米至3,5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水边、沟谷、路旁、山坡和阴湿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二年或一年生草木,高20-6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或有时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棱,有少数短柔毛或无毛,着生多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叶柄长1-3厘米,两缘通常有短柔毛,基部稍扩大,有1对托叶状耳,小叶2-8对,顶生小叶卵形,长6-13毫米,宽4-8毫米,边缘有不整齐钝齿状浅裂,基部楔形,小叶柄显著,侧生小叶与顶生的相似,自上而下渐小,通常生于最下的1-2对近于披针形,全缘,都有显著的小叶柄;茎生叶有柄,基部也有抱茎线形弯曲的耳,长3-8毫米,顶端渐尖,缘毛显著,小叶5-8对,顶生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侧生小叶与之相似,但较小;最上部的茎生叶小叶片较狭,边缘少齿裂或近于全缘;全部小叶散生短柔毛,有时无毛,边缘均有缘毛。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多数,形小,直径约2毫米,果期花序极延长,花梗纤细,长2-6毫米;萼片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花瓣白色,狭长椭圆形,长2-3毫米,基部稍狭;雌蕊柱状,无毛,花柱极短,柱头较花柱稍宽。长角果狭条形而扁,长20-28毫米;果瓣无毛,成熟时自下而上弹性开裂;果梗直立开展或水平开展,长10-15毫米,无毛。种子椭圆形,长约1.3毫米,边缘有极狭的翅。 花期4-6月,果期5-7月。
地理分布
产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路旁、山坡、沟谷、水边或阴湿地,海拔150-3500米之间均有生长。朝鲜、日本、苏联及欧洲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分布在朝鲜和俄罗斯、欧洲、日本与中国大陆的江苏及陕西、吉林、西藏、四川、安徽、新疆、河南、浙江、辽宁、山西、湖北、贵州、山东、云南、江西、甘肃、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高度150米至3,5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水边和沟谷、路旁、山坡与阴湿处,沿长江流域到西南各省和秦岭北坡,由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异名
Cardamine impatiens L. var. angustifolia O. E. Schulz
Cardamine impatiens L. var. dasycarpa (M. Bieb.) T. Y. Chao et R. C. Fang
Cardamine impatiens L. var. obtusifolia (Knaf) O. E. Schulz
花期4-6月, 果期5-7月。
植物用途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细长。茎单一或上部分枝,长20-50cm;表面黄绿色,具细沟棱;质脆易断。奇数羽状复叶多皱缩,展平后基生叶叶柄基部稍扩大,两侧呈狭披针形耳状抱茎,小叶2-8对,小叶椭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茎生叶叶柄基部两侧有具缘毛的线形裂片抱茎,先端渐尖,小叶5-8对,卵状披针形,具钝齿裂。总状花序,有淡黄白色的小花或长 角果,长角果线形而稍扁,长2-2.8cm,宽约1mm,果实成熟时,果爿自下而上弹性旋裂,每室种子1行。种子椭圆形,长1-3mm,棕黄色,边缘有极狭的翅。气微清香,味淡。
变种
名称 | 形态特征 | 产地生境 |
---|---|---|
窄叶碎米荠(变种) | 本变种的主要特征是:羽状复叶的小叶都比较狭窄,着生于茎中、上部的小叶呈披针状长卵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生小叶比侧生小叶稍大,叶缘很少齿裂或全缘,两面散生短柔毛,缘毛显著。 | 产安徽、江苏、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生于路旁、荒地或湿草地。模式标本采自苏联高加索中部。 |
毛果碎米荠(变种) | 本变种的茎、叶、萼片与长角果均显著有毛,易于区别。 | 产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生境同本种。自苏联高加索至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甘肃东部。 |
钝叶碎米荠(变种) | 本变种的小叶较大,茎生叶的顶生小叶长2-5厘米,宽10-15毫米,全部小叶的裂片边缘钝圆。 | 产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生于阴湿处。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