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刺藜

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属于子叶植物、纲科、属的植物植物体通常呈,高15-40cm。直立,多分枝,有条纹,全草灰黄至黄绿色,秋后常带紫红色,全草于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有药用价值。春季的刺藜幼苗也可用于烹制菜肴。因常生长于田间,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中华本草》中对其描述为耕地杂草。(概述图参考资料来源:)子叶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体通......
目录

形态特征

秋后的刺藜

子叶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体通常呈,高10-40厘米,无粉,秋后常带紫红色。

直立,或有棱,具色条,无毛或稍有毛,有多数分枝至狭披针,长达7厘米,宽约1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短柄,中脉白色

复二歧式聚伞花序生于端及腋,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两性,几无柄;花被5,狭,先端钝或骤尖,面稍肥厚,边缘膜质,果时展。

胞果基扁(底面稍凸),果皮透明,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基扁,周边平或具棱。期8-9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新疆。分布于亚洲及欧洲。

生长环境

刺藜生长环境刺藜为农田杂草,多生于高粱玉米、谷子田间,有时也见于山坡、荒地等处。适生于砂质土壤,极耐旱。

鉴别

性状鉴

全草灰黄至黄绿色。皱缩破碎,全缘花序生于端及腋,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胞果果皮透明膜质,与种子贴生。种子黑褐色,长不及1毫米,有光泽。微,味微苦

显微鉴

粉末特征:1、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均有不定式气孔。2、胞果表面观:果皮薄膜状,表面皱缩,细胞轮廓不清。3、种皮表皮细胞栅状,棕色。4、花冠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5、柱头细胞多数是长乳突状。6、花粉,直径约20μm,表面隐约可见孔点。7、端尖刺,由众多端尖的薄壁细胞组成。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刺藜图片药材基源

植物刺藜的全草

用法用量

服:汤,6-9克。外用:水外洗。

性味

淡;性平
功能

;祛止痒。月经过多;痛经闭经过敏皮炎;等麻疹
用法用量

服:汤,6-9克。外用:水洗。

食用价值

凉拌刺藜

原料:刺藜苗500g,熟松仁40g,熟果碎40g,熟芝麻5g,盐3g,白糖3g,鸡5g,香油15g,色拉油10g。

制法:刺藜苗择洗干净,放入加有色拉油、盐的沸水锅中,焯至断生捞出,用纯净水过凉,挤干水分,用盐、白糖、鸡、香油调味后码入盘中,上面撒上松仁、果碎和熟芝麻即可。

特点:味咸鲜,滑润嫩爽。

双味刺

原料:初春刺藜苗200g,干面粉50g,红油汁(红油10g,高汤25g,姜5g,盐2g)、蒜茸汁(蒜蓉10g,白20 g,盐2g,味5g,香油5g)。

制法:刺藜苗拣择洗净,控干水分,然后加入面粉,调拌均匀后上竹笼旺8分钟至熟,端在盘子上,用筷子把刺藜苗趁热挑和装在料碗中的红油汁、蒜茸汁同时入席即可。

特点:刺藜绵润鲜美,致。

皮刺

原料:刺藜苗300g,盐4g,味2g,面粉200g,生粉80g,打粉6g,蛋清2g,水适量,色拉油800 g(耗100g)。

制法:①将面粉、生粉、打粉、蛋清、盐、味、色拉油10g放入盆中,搅拌均匀即成脆皮糊。

刺藜苗洗净,加盐、味10分钟,沥干水分后裹上脆皮糊,逐一放入烧至四成热的色拉油中,小浸炸4分钟,捞出控油,装盘即可。

特点:色泽悦脆。

刺藜

原料:刺藜苗200g,茸200g,150g,肥膘末8g,盐4g,味2g,鸡粉3g,生粉30g,鸡蛋5个,姜汁10g,白糊椒粉2g,葱椒丝适量,色拉油150g。

制法:①将刺藜苗择洗干净,入沸水中氽水断生,过凉后挤干水分,切成细茸和茸、、肥膘末共纳一盆,放入姜汁胡椒、盐、味、鸡粉调成馅。

②将馅分成10等份,做成刺藜饼生坯,拍粉拖蛋液,放入三成热的油锅中,小制成熟,装盘,上面撒上葱椒丝即成。

特点:色泽碧绿,鲜嫩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刺藦苓草

下一篇 刺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