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川楝子

川楝子为:川楝 Melia toosendan,又金铃子、川楝实,中药材,为楝科落乔木川楝树的成熟果实要产于中国的南各地,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川楝子川楝子,味苦,是行气药的一种,喜温暖湿候,喜阳,不耐荫,在海拔1100m以下均可生长要舒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而且还是制作高效无残毒无污染的新型植物类农药的重要原料。川楝子沉降,......
目录

基本介绍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候,喜阳,不耐荫,在海拔1100m以下均可生长

采收储藏

11-12月果皮浅黄色时采摘,晒或干。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余米;幼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

川楝子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4-5对;具长柄;小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披针,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花序聚生于小部之,长约为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具梗,较密集;萼片披针,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紫色,匙,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无毛,6-8室,花柱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核果大,椭状球,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8室。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

核果呈类,直径2-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皱缩,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点。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或卵,质坚硬,两端平,有6-8条纵校,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种子1颗。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细胞类,外被厚角质层。果皮为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6μm;分泌细胞,长85-197μm,宽40-127μm;布有细小维管束果皮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靠近果皮纤维多纵向排列,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常数个相联,胞腔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

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末端钝,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晶,少数含簇晶。

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或长多角,有状突起或钝分枝,弯呈S,有的石细胞、类长,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

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或长条,壁稍厚,弯,具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

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有较密颗粒状纹理。

种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充满淡黄色、黄棕色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细胞、种皮表皮细胞、草酸钙晶及簇晶。

理化鉴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置发皿中,挥后,残渣加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性味归经

性味:苦,;有小毒

归经:归肝经小肠膀胱

用法用量

服:汤,3~10g;或入。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用,杀虫生用。

/宜人群

川楝子能致便溏,肠胃虚者不宜服用。

炮制

1、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干,轧碎或劈成两半。

2、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3、《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拌浸令湿,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地理分布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杂木林和疏林。以四川产者为最佳。分布于日本、中南半岛。

功能

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①《本》: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②《药性论》:人中大热,狂,失躁闷,作汤

③《珍珠囊》:上下部腹痛暴痛。

④《纲》:治诸疝、虫、

⑤《医林纂要》:泻心,坚水,清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头痛牙宣,杀虫。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

该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在大白上记录神经放电和膈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量川楝素(2mg/只,静注射或肉注射)起的呼吸衰竭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mg/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3。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

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攻毒后6小时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用,可明显降低抗毒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山慈菇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中毒症状。严重可致死。

选方

①治热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

②治膀胱疝气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调下,食前。(《杨氏家藏金铃子)

③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服。(《医简义》汤)

④治脏毒下苦楝子令黄。为末,蜜。米饮下十至二十。(《》)

⑤治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服-钱。(《圣惠》)

⑥治小儿五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米次下。(《摘元》)

⑦治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圣惠》)

临床应用

1、肝郁化火所致诸痛。本品苦降泄,能清肝火、泄郁热、行气止痛。每与延胡索配伍,用于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诸痛,如金铃子:金铃子、玄胡索各30g。上为细末,每服6-9g,调下,温汤亦得。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素问病机宜保命集》);

2、治胃气痛,与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铃子四逆用。用治疝气痛,以治疗热疝为宜,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

3、寒疝腹痛则宜配暖之品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如汤:川楝子9g,小茴香1.5g,木香、淡吴茱萸各3g。长流水服。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医简义》)。

4、虫积腹痛。本品苦有毒,能驱杀肠道寄生虫,味苦又能降泄气机行气止痛。可用治蛔虫等起的虫积腹痛,每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5、本品苦有毒,能清热燥湿,杀虫而疗癣。可用本品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治头癣秃疮苦楝子烤黄研成细末,用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先将患者头发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净疮痂,再以5~10%明矾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约厚2~3毫米),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愈。上法共治发癣患者4000余人,有效率98%以上。

6、治疗急性乳腺炎: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钱,红糖2两,用黄水100~200毫升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诊时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均在3天治愈。

7、治疝气及一切下部之疾,肿痛缩小等症如川楝子川楝子(净肉)1斤,木香(不见)30g,破故纸(香为度)30g。上为细末,,梧子大,每服50盐汤下。甚者日进90,空食前服。川楝子行气止痛,为君药。(《大同》)

8、以川楝子乌梅各40g、川椒、黄连各20g、生大黄10g干混为末,制成,治疗蛔虫症,治102例,均获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8:28);

9、以生大黄郁金各10g,金铃子、山楂各12g,积雪草20g,每日1服,治疗急性胆囊炎60例,痊愈43例(湖北中医杂志,1987,2:17);

10、以金铃泻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龙胆草、大黄等)治疗系感染150例,痊愈130例,好转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4:27);

11、以川楝子去核取肉,研末,用猪油或凡士林调膏外涂局部,治疗头癣秃疮,有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62,9:181);此外有用川楝子复方治疗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睾丸疾病、蛲虫病等。

配伍效用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槟榔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使君子杀虫消积;槟榔导滞杀虫。三药伍用共奏杀虫行气导滞之功 用于治疗虫积而有腹痛者。

川楝子配伍香附:二者皆入肝经理气止痛之功。但川楝子泄热;香附辛甘平 擅疏肝理气。相伍为用共奏舒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

川楝子配伍小茴香川楝子疏肝泄热、解郁止痛;小茴香辛温芳香 理气止痛、温、和调中。二者热兼施 共奏疏肝解郁、温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疝睾丸坠痛;妇女腹胀冷痛者。

栽培技术

栽培

以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条播,30cm横沟,深约6cm,株12cm。每放果核1枚,随即施人稀粪水,覆土8-10cm。播后1个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时中耕除草1次,施人粪尿;苗高18-20cm时,进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发前移栽。(2.5-3.5)cm ×(2.5-3.5)cm,每栽苗1株,填上压实,浇足水。

苗木移栽

10-11月选择20年以上的老树,进采种。春季4月播种

前用温水浸种4-5天30-45cm条沟,沟深6cm,将种子,覆土压实。培育1年,翌年春季移栽。5m×5m径1.2m,深80cm,底层施厩肥,上覆细土10cm,每栽种1株,栽种时要使部舒展,土壤部密接,覆土压实,浇水。

病虫防治

病害有溃疡病、褐斑病、丛技病、花叶病、斑病;虫害有黄刺蛾、扁刺蛾、斑衣蜡蝉、星天牛等。

田间管理

川楝生物特性喜温暖湿候,耐、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幼树要加强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树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结追肥;冬季进。遇旱及时灌水。幼树栽种后,每年要松土除草、施肥2-3次,冬季进培土,遇雨季要及时沟排除积水。

毒性

腔注射、静注射、皮下注射、服给予川楝素的半数致死量分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mg/kg。静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化疗指数分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为9.8mg/kg和4.2mg/kg。小的累积性毒性:半数致死量为18.7mg/kg,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无力。SGPT升高的最低量是0.0025m/kg×4,比猴静注射治疗的显效量(0.5m/kg×4)小6倍。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它组织高,肝脏病理的变化,也比其它脏器明显。

化学成分

果实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酰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

各家论述

1、《纲》: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相火,故腹痛疝气为要药。

2、《本草疏》:楝实,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在阳明也,苦阳明之邪热,则诸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走二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

3、《本逢原》:川楝,苦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温疾烦狂,取以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金铃子,治心包郁作痛,即妇人产后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功胜失笑,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乃囊肿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此言虽迥出前辈,然犹未达至治之奥。夫疝瘕皆由束热,每多掣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更须察其痛之从下而上者,随手辄应,设痛之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结,苦良非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

4、《本》: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5、《药性论》:人中大热,狂,失躁闷,作汤

6、《珍珠囊》:上下部腹痛暴痛。

7、《纲》:治诸疝、虫、

8、《医林纂要》:泻心,坚水,清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

9、《本草求原》:治淋病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头痛牙宣,杀虫。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川榛

下一篇 川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