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川榛

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Fisch. var.sutchuenensisFranch.)是桦木科榛属植物,落灌木或小乔木。树高3-7米。老褐色黄褐色,小黄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叶片,倒卵形,长8-15厘米,宽6.4-10.2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心形雄花序着生于小的上部腋,柱状直立或下垂,1-7个总状着生。坚......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树高3-7米。老褐色黄褐色,小黄褐色或灰褐色,具稀疏柔毛和腺毛皮孔大而突出。褐色,卵端稍尖,叶片,倒卵形,长8-15厘米,宽6.4-10.2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心形,对称或不对称,边缘具不规则复式尖锯齿,中部以上具缺刻,面具稀疏长柔毛,上具稀疏长柔毛;侧脉6-9对;叶柄长1.4-3厘米,具稍稀的短柔毛。

雄花序着生于小的上部腋,柱状直立或下垂,1-7个总状着生,长1.3-4.3厘米,直径2.7-4.1毫米;三角苞片小,其上的刺毛贴附,果苞钟状,苞张,长于坚果坚果等长,其上密生腺毛和柔毛,上端具浅裂,有锯齿坚果褐色,灰褐色,1-5个簇生,果面具短绒毛,坚果平均果径1.45厘米,单果重1.71克,果壳厚度1.80毫米,出仁率27.7%,果仁无空期3月,坚果成熟期9月中下旬。

生长环境

川榛生长于海拔700-2500米的山地林间。喜温暖湿候,在年平均温11.5-17.1℃,年降雨量922-1328毫米,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四川东部、陕西、甘肃(中部和东南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川榛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在中国黄河、秦岭(包括秦岭)以南到25°N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11个省。在中国陕西省的秦岭山区,川榛生长很普遍,资源较多。在中国川北的岷山山,大巴山,川东与湖北相接的山地均有川榛分布。川西的泸定、洪溪也有少量分布。川榛还分布在中国湖北西部山地,农架一带。在中国贵州川榛分布较为普遍,要分布在中部山地、清镇、水城、遵义、溪等地。在中国湖南川榛要分布在湘西、湘西南的黔阳、大庸、桑植及中部的衡山。在中国江西的庐山、罗霄山浙江西北部的西天山;浙东的天台山、昌化、临安一带有川榛分布。在中国安徽的黄山、霍山县、歙县;江苏的云台山、宜兴;河南西部的卢氏、西峡;甘肃的成县等地也有川榛的少量分布。川榛呈灌丛生长,连群落较少,但其分布地域广泛,特是在秦岭山区、川北、湖北和湖南西部、贵州等地生长居多。

栽培技术

大树栽植之前对其进干处理,栽植时选择阳坡土壤肥沃地段,栽植密度可选择2.5米×3米或3米×3米或3米×4米,栽植之前施入有机肥作底肥,栽植深度比原际深10厘米即可,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并覆盖地膜保墒。

要采用单干心形培育,野生川榛基本丛生,根蘖和萌蘖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在春季萌前抹除定干高度以下体,新稍生长期抹除根蘖,一年需3-4次除根蘖;在树体生长期间,4月和6月可各追施1次氮肥和复肥,12月底追1次有机肥。

主要价值

川榛种子可食,并可榨油。果仁养丰富,味香。果仁含脂肪63.8%,含蛋白质14.2%,含碳水化物6.14%。果仁光洁,为优良干果食品或作为食品工业原料。川榛在树和生态适应性上与广为栽培的欧洲榛子相近,是培育理想栽培的良好亲本材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川滇大黄土

下一篇 川楝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