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叶链荚豆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披散,多分枝,高25-120厘米,无毛或近无毛。叶具单小叶;托叶披针形,长1-1.2毫米,基部宽1.5毫米,宿存,无毛,有条纹;叶柄长2毫米或几无柄,纤细,无毛;小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4-7(-9)厘米,宽(2-)4-5(-8)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生于下部的叶较宽短,有时为卵形,小叶上面无毛,下面沿中脉有稀疏短毛,侧脉每边10-13条,纤细,不甚明显,中脉明显并在下面隆起。
总状花序顶生,柔弱,长3-18厘米,有花10-20对,成对着生于节上,花稀疏,节间长8-10毫米;花梗极短,长1毫米或几无梗;花萼长6-8毫米,5深裂,裂片披针形,干而硬,长约为萼筒的2倍;宿萼远较下部第一个荚节为长;花冠稍短,淡黄色或黄绿色。
生长环境
生长于荒地草丛中、稻田边及山谷阳处,海拔150-950米。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拼音名】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
【英文名】Bupleurum-leaf Alysicarpus
【来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L.)DC.[Hedysarum bupleurifol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
本品全株含蛋白质(protein)11.1%,钙1.36%,磷0.09%,含有28个碳原子至34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醇、27-34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D-右旋蒎立醇[D-(﹢)-pinitol]及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药用价值
性味:淡;平
功效分类:祛瘀药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味淡,性平。有驳骨消肿,去腐生肌的功能。用于刀伤、骨折、外伤出血、疮疡溃烂不收口。
【摘录】《中华本草》
相关药材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