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山鸡椒

山鸡椒 山鸡椒(拉丁:Litsea cubeba(Lour)Pers.),木香子,木姜子属,落乔木灌木植物山鸡椒高8-10米;树皮幼时黄绿色;互生,披针或长披针,基部楔形,两面均无毛,叶柄长6-20毫米;花序单生或簇生,总梗细长,每一花序4-6朵,丝中下部有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果近球,成熟时黑色期2-3月,果期7-8月。其产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生......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8-10米。树皮幼时黄绿色,老时灰褐色,无毛。

互生,纸质,有香披针或长披针,长7-11厘米,宽1.4-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苍白色。两面均无毛,羽状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中脉侧脉在两面均突起;叶柄长6-20毫米,纤细,无毛。

花序单生或簇生,总梗细长,长6-10毫米;苞片边缘有毛;每一花序4-6朵,先放或与同时放,花被6,宽卵形;能育雄蕊9,丝中下部有毛,第3轮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

果近球,直径约5毫米,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毫米,先端稍增粗。

期2-3月,果期7-8月。

生长习性

湿候。喜光,生于向阳的山地、灌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海拔500-3200米。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适生于上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黄壤以及山地棕壤,在低洼积水处则不宜栽种。

分布范围

产于广东汉密哈顿、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

繁殖栽培

繁殖

用插条繁殖种子繁殖

山鸡椒

插条繁殖选健壮的母树,取一年生条,5厘米,15厘米在春季扦插一年生苗高0.5-0.6米时,便可出圃移栽。早春2-3月栽植,栽培密度始可用1.5米×1.5米,每公顷栽4800株,或1.5米×2米,每公顷栽3330株。栽后填土踏实,浇水。

种子繁殖

1、采集种子:用来繁殖种子要充分成熟。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变成紫黑色,油黑发亮,种仁红色且坚硬,即是采收适期。

山鸡椒2、种子处理:采下的果实,用草木灰浸泡搓洗去果皮和油脂,洗净凉干。由于山鸡椒种子休眠期,随采随播发迟缓,发率低,因此,种子要贮藏,采用层积沙藏法。选择排水良好的坡地挖坑,规格为2米×1米×1米,坑底铺粗沙10~15厘米厚。然后5厘米厚度,一层种子一层沙子交互叠放,坑中央播秸杆一束以便于通气种子放至坑面30厘米时,盖一层沙子,并盖稻草、秸杆,再用泥土封成小丘,丘铺草防止雨水冲洗,并在小丘周围水沟

3、播种育苗:选择肥沃、疏松、向阳的地作育苗地。冬季深翻,早春解冻后耙平。下基肥(每公顷烧土33750 千克,饼肥2250千克,磷钾肥1125千克),沟作床(宽2~3米)。条播间30~40厘米。2月下种,播种量75~150千克/公顷,播种30天后可出苗。待苗高5里面左右时进间苗,保持株20~30厘米,每公顷留苗11万株,用人粪尿追施。1年生苗高60~80厘米,地径粗0.3~0.4厘米,可上山造林。

造林技术

1、林地选择:山鸡椒是中性偏阳的浅性树种,造林地应选在南坡湿润或有水源而略有庇荫的地。海拔300~1000米均可。 pH值为4.5~6.0的酸性红壤、黄壤及山地棕壤。由石灰发育而成的钙质土、低洼积水处不宜栽山鸡椒

2、整地造林:对选好的造林地,第一年秋季要进备耕,规格为80厘米×80厘米×30厘米,每可施农家肥1~2担,栽植时要做到苗正舒,踏实土,浇足定根水。初植密度可用1.5米×1.5米(每公顷4800株左右)或2米×1.5米(每公顷3300株左右)。进入盛果期后,应逐渐进疏伐(要是伐除雄株),最后每公顷保留1500~1800株左右。在疏伐时。要间隔适当离保留一株做授粉树,一般每公顷保留120~150株雄株。

3、管理:山鸡椒人工林的管理,要是中耕除草、施肥。山鸡椒早熟早衰,一般10天左右生长始衰退。对衰老山鸡椒林可以进更新。

田间管理

从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间,每年应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3年后,每年至少松土1次。栽后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米高处,剪部,促使侧生长成矮化林,以便采果。当进入期,应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在疏伐时,要注意隔一定离保留1株雄株作授粉树,每公顷保留120~150株即可。

病虫防治

蜘蛛,发期喷20%三氯杀螨可湿性粉600倍2次,期喷1次乐果40%乳油1000倍液,7-8月增喷1次乐果40%乳油1000倍液。卷虫,人工摘除卷,用80%敌敌畏3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济价值

山鸡椒的木材材质中等,耐湿不蛀,但易劈裂,可供普通家具和建筑等用。果皮要提制柠檬醛的原料,供医药制品和配制香等用。核仁含油率61.8%,油供工业上用。把山鸡椒加工,生产出了山鸡椒油香料可以成商品销售。

药用价值

果实均可入药,有祛、消肿止痛之效。果实入药,上海四川、昆明等地中药业称之为“毕澄”(一般生药上所记载的“毕澄”是属胡椒科的植物为Piper cubeba Linn.)。应用“毕澄”治疗吸虫病,效果良好。江西兴国群众反映,山鸡椒油茶树混植,可防治油茶树的煤黑病(烟煤病)。

药理作用

1、平喘作用

体气管平滑试验表明,山鸡椒油(山鸡椒果实提取的挥发油)10μl/ml能松弛豚正常气管平滑及乙酰碱或组胺致痉的气管平滑。预先加入挥发油可阻断乙酰碱及组胺起的收缩。用含1μl/ml挥发油的Locke液灌流,第3分钟始就能增加正常豚离体灌流量,给豚300μl/kg,腔注射170μl/kg,对5%乙酰碱喷雾起的气管痉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豚过敏休克和豚离体回肠过敏性收缩试验等,其挥发油均呈明显抗过敏作用,同时对慢反应物质所致豚肠段收缩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扩张气管,还与抗过敏介质的成和释放有

2、抗律失常

作用给小山鸡椒油0.3ml/kg,连续3天,能明显降低氯仿起的室颤动的发生率,变能对抗氯化钡起的律失常,对氯化钡所致大的双向性动过速的律失常迅速恢复为正常窦性律,对乌头律失常的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但统计不显着,对毒毛苷G起的律失常无对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

山鸡椒0.005%-0.01%山鸡椒油能抑制试管黄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孢子菌等9种皮肤癣菌。0.033%-0.1%还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孢子丝菌及几种皮肤着色真菌(裴氏着色真菌、卡氏孢菌、病镰刀霉、粉绿木霉等)。唯对菌抑菌力较弱,直到浓度加大到1%,才能抑制黄霉和烟霉。除抑菌作用外,山鸡椒油尚有一定程度的杀菌作用。初步认为抑菌有效成分为柠檬醛等。

①治感腹痛山鸡椒四至五钱。水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水泻腹痛山鸡椒研末,水吞服一钱。(《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发痧气痛:山鸡椒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钱。研末,吞服。(《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消化不良,胸腹胀山鸡椒干,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关节痛:山鸡椒一两,雄黄五钱,鸡屎二两。捣烂,热,布包,揉擦痛处。(《湖南药物志》)

⑥治疔疮山鸡椒捣绒外。(《贵州民间药物》)

成份

1、山鸡椒鲜果含挥发油2.5%-3%,脂肪油25%,成分为α-柠檬醛(α-citral)即是牻牛儿醛(geranial),β-柠檬醛(β-citral)即是橙醛(neral),共80.5%,柠檬烯(limonene)5.1%,香茅醛(citronellal)3.9%,芳醇(linalool)2.8%,牻牛儿醇(geraniol)1.9%等。种仁含油57.7%,成分为月桂酸(lauricacid)占85.6%,还含癸酸(capricacid)7.5%,肉豆蔻酸(myristicacid)2.8%,油酸(oleicacid)2.6%,亚油酸(linoleicacid)1.1%,棕榈酸(palmiticacid)0.3%,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0.1%等。

2、山鸡椒干果含挥发油约2%-6%,要成分为柠檬醛(citral),牻牛儿醇(geraniol),柠檬烯(limonene)等。种仁含油55.4%,成分为月桂酸(lauricacid)39.5%,癸酸(capricacid)41.7%,还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8.1%,癸烯酸(decenoicacid)2.7%,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1.0%,肉豆蔻酸(myristicacid)1.0%,油酸(oleicacid)1.7%,亚油酸(linoleicacid)2.9%,辛酸(caprylicacid)0.1%等。

食用价值

在湖北西部地区(比如宜昌地区)会将新鲜采摘的山鸡椒放入菜水中浸泡,待过半个月左右即可捞起食用,可单独作为菜食用,也可以在菜时当做调料。

湖南怀化地区当地居民使用为食品调料,著的“芷江”就是使用了山鸡椒做调料入味,从而成特色美食。

台湾太耶鲁族群众利用山鸡椒果实有刺激性以代食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砗磲

下一篇 潺槁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