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
形态特征
砗磲贝壳大或特大,壳质厚重,壳面很粗糙,两壳相等,壳面有强大的隆起的放射肋,肋上常有鳞片或棘,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 1~2 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
砗磲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Tridacna gigas)壳长可达1米。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弯曲,壳缘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十分粗糙,具有 5 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生长轮脉明显,在贝壳表面形成弯曲重叠的皱褶。贝壳内面为白色,但富有光泽,有与放射肋相应的肋间沟,铰合部狭长,两壳都有主齿和后齿各一个。主齿短,后侧齿弱。
砗磲的外貌并不漂亮,但在海里张开贝壳时,体内色彩艳丽,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生活习性
砗磲常与大量虫黄藻(Zooxanthellae)共生。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叫玻璃体的结构,能聚合光线,可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这种蛤藻的特殊关系,称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珍珠。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有的国家已对鳞砗磲和无鳞砗磲进行人工养殖并获成功。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
种类介绍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一 | 砗磲属 | Tridacna | Bruguière, 1797 |
1 | 番红砗磲 | Tridacna crocea | Lamarck, 1819 |
2 | 扇砗磲 | Tridacna derasa | Röding, 1798 |
3 | 库氏砗磲(大砗磲) | Tridacna gigas | Linnaeus, 1758 |
4 | 长砗磲 | Tridacna maxima | Röding, 1798 |
5 | 魔鬼砗磲 | Tridacna mbalavuana | Lucas, Ledua & Braley, 1991 |
6 | 罗氏砗磲 | Tridacna rosewateri | |
7 | 鳞砗磲 | Tridacna squamosa | Lamarck, 1819 |
二 | 砗蚝属 | Hippopus | Lamarck, 1799 |
1 | 砗蚝 | Hippopus hippopus | Forsskal, 1776 |
2 | 瓷口砗蚝 | Hippopus porcellanus | Rosewater, 1982 |
![]() | ![]() | ![]() |
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 | 扇砗磲(Tridacna derasa) | 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 |
![]() | ![]() | ![]() |
长砗磲(Tridacna maxima) | 瓷口砗磲(Hippopus porcellanus) | 罗氏砗磲(Tridacna rosewateri) |
![]() | ![]() | ![]() |
鳞砗磲(Tridacna squamosa) | 魔鬼砗磲(Tridacna mbalavuana) | 砗蚝(Hippopus hippopus) |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装饰
砗磲壳很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尾端最精华者进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
提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邮寄、携带、托运象牙、砗磲等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进出境,必须持有国家濒管办或其驻各地办事处出具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向进出境海关主动申报。非法进口、出口或者以其他方式走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药
在中医药中,砗磲贝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动物保护
动物文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