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臭常山

臭常山,为芸香科落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见于海拔500-1300米山地密林、灌丛、路旁或疏林向阳坡地。植物可供药用,中药亦为臭常山四季可采,晒干;夏秋采集,鲜用。具有清热利湿疟,止痛,安之功效。高1-3米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或淡褐灰色,幼嫩部分常被短柔毛,腥臭味,嫩暗紫红色灰绿色,部大,常中空。薄纸质,全缘或上半段有细钝裂齿,下半段全缘,大小差异较大......
目录

形态特征

高1-3米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或淡褐灰色,幼嫩部分常被短柔毛,腥臭味,嫩暗紫红色灰绿色,部大,常中空。薄纸质,全缘或上半段有细钝裂齿,下半段全缘,大小差异较大,同一条上有长达15厘米,宽6厘米,也有长约4厘米,宽2厘米,倒卵形,中部或中部以上最宽,两端急尖或基部渐狭尖,嫩面被疏或密长柔毛,中脉侧脉被短毛,中脉面略凹陷,生半透明的细油点;叶柄长3-8毫米。雄花序长2-5厘米;花序轴纤细,初时被毛;花梗基部有苞片1苞片卵形,两端急尖拱,膜质,有中脉生油点,长2-3毫米;萼片甚细小;花瓣苞片小,狭长,上部较宽,有3(-5)雄蕊花瓣短,与花瓣互生,插生于明显的花盘基部四周,花盘近于正丝线状,花药广雌花萼片花瓣状与大小均与雄花近似,4个靠心皮花柱短,粘柱头头状。成熟分果瓣阔,干后暗褐色,径6-8毫米,每分果瓣由端起沿缝线裂,有近种子1粒。期4-5月,果期9-11月。

分布范围

臭常山产于河南(伏牛山、大山、桐柏山以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丽江)。民间有零星栽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药称】药臭常山

:和常山、胡椒树、日本常山。

【药材基原】 为芸香科臭常山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Thunb.),以入药。

性味归经】 苦、辛,凉。

【功效治】清热利湿疟,止痛,安风热感冒,湿关节肿痛,痛,疟疾,跌打损伤,神经衰弱;外用治疮毒

【用法用量】 服:汤,3~9g;外用适量,调捣烂患处。

化学成分

含香豆素(bergapten、imperatorin、xanthotoxin)。又含喹啉类生物碱(orixine、orixin-one、balfourodinium、evolitrine)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鼠李

下一篇 臭山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