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藏山药

三角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横生,姜块状。新鲜时绿色,干后紫褐色,有明显的纵条纹。互生;有柄,柄长4cm-10cm;叶片三角状心形或三角状戟,通常3裂,中间裂先端正渐尖,两侧裂状,干后不变黑,面沿叶脉密被白色硬毛。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常2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组成穗状花序苞片膜质,卵形,先端尖;花被杯状,先端6裂;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基部,花药呈个着生;雌花序与雄......
目录

简单介绍

【拼音】 Cáng Shān Yào

山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三角薯蓣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Dioscorea deltoidea Wall.ex Griseb

科属分类

薯蓣科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000m的灌木丛中及沟谷阔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采收储藏

8-10月采挖,洗净,切,晒干。

中药成分

块根均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角鲨烯(squalene)。还含三角薯蓣甙(deltonin),三角薯蓣混甙(deltoside),薯蓣皂甙(dioscin),著蓣皂甙元三葡萄糖甙{dios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3)-O-(β-D-glucopyra-nosyl(l→4))-β-D-glucopyranosidel,羊毛甾醇(lanosterol),甾醇(cholestero),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五甾醇(stigmaste-rol),25D-螺甾烷-3,5-二酮(25D-spirostan-3,5-dione)。含鲁薯蓣皂甙元,三角薯蓣甙(deltofolin)。

药材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补脾;益脾虚泄泻肺虚久咳;肾虚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服:汤,6-15g;或入

山药作用

1.降糖作用

2.调机体对非特异刺激反应性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对小小肠运动的影响,昆明种小20只,分2组,食24h,实验组以山药液10ml(含生药1g/ml)+0.5g活性炭(市售),对照组以10ml生理盐水+0.5g活性炭,分ig。20分钟后,立即用脊髓臼法处死,取出小肠铺平,测量碳粉从幽门括约推向小肠末端的离(cm),并计算这一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数。结果表明山药具有刺激小肠运动、促进肠道容物排空作用。

5.其他 所含养成分和粘液质、淀粉酶,有滋补作用,能助消化。止泻。祛

各家论述

1.李杲:仲景八味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以此物润之。

2.《医经溯洄集》: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原,原既有滋,流岂无益。

3.《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参、术,补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固本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使。

4.《药品化义》: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有调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香,用之助,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温养肉,为二脏要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中用之治肾虚痛,滑梦遗,虚怯阳痿。但性缓力微,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谓其补脾除热。然虽温而却平,为补脾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阳,白术补脾阳也。且其性涩,能治遗精,味甘兼咸,又能益强阴,故六味地黄用此以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以治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愈,以其秉性和缓。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黄用。

6.《本草读》:山药,能补足则阴强、明、聪。凡上品俱是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农另提出久服二,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为一,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7.《本》:薯蓣,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力也。而《本》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伤中、补虚羸,除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邪气也。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之所凑,虽云其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藏六府之异;薯蓣所之虚之,须审定其由伤中伤得无误。不然伤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热,又何焉。《录》所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相印,惟下气、止痛、强阴三项为特出。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百疾,《本》除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图》:署预,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之,作块不,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刮去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植物实图考》:狂风藤江西赣南山中有之。赭绿,蔓生柔苒。参差生,长柄细韧,似山药而长,仅有直纹数道。土人以治疾。章炳麟:薯蓣一味,血痹特有效,血痹虚劳诸不足,用薯蓣。今云南人患脚者,以生薯蓣切布胫上,以布缠之,约一时许,胫上热痒即愈。《本》:伤中,补虚,除邪气补中益力,长肉,久服聪明。《录》:头面游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止痛,镇,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长志安健亡。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纲》:益健脾,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藏报春

下一篇 藏三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