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藏紫菀

紫菀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菊科紫菀植物紫菀【拼音】Zangziwan【英文】FLOS ASTERIS SOULIEI【书页号】C1-135【标准编号】WS3-BC-0133-95本品为菊科植物绿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干花序。秋季采收,阴干。【炮制】除去杂质。【性味】苦,。【功能与治】清热解毒,镇咳祛。......
目录

简介

紫菀

【拼音】Zangziwan

【英文】FLOS ASTERIS SOULIEI

【书页号】C1-135

【标准编号】WS3-BC-0133-95

本品为菊科植物绿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干花序。秋季采收,阴干。

炮制】除去杂质。

性味】苦,

【功能与治】清热解毒,镇咳祛。用于瘟疫病,中毒症,气管炎,咳嗽气喘,咳吐脓

【用法与用量】3~9g。

英文:FLOS ASTERIS SOULIEI

【性状】 本品为皱缩成团的花序总苞,直径0.8~1.7cm,黄绿色,总苞3层,近等长,条状披针,先端尖,具白色长缘毛;细长,皱缩,紫色紫蓝色,长1.5~2.5cm,宽约1mm;管状黄色,长0.3~0.6mm,瘦果,密布白色糙毛,冠毛1层,淡褐色香,味淡。

【鉴】 取本品粉末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棕黄色,球或近球,具3孔沟,外表具刺状突起,极面每裂5~6刺,中部有状突起。冠毛,为多细胞组成的毛状物,具纹孔端渐尖呈刺状。非腺毛众多,由14~18个细胞组成,端细胞细长,多偏于一侧,基部细胞1~2列。冠下表皮细胞长,壁薄,胞壁细齿状。苞片表皮细胞碎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

炮制】 除去杂质。

性味】 苦,

【功能与治】 清热解毒,镇咳祛。用于瘟疫病,中毒症,气管炎,咳嗽气喘,咳吐脓

【用法与用量】 3~9g。

【贮藏】 置阴凉干处。

  

民族药名

藏药:美多咪、美多米。

药用记载

唐代《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已收载,清初《晶珠本草》有详述。《云南省志(医药志)》、《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国民族药志》二卷、《藏药标准》均有记载。《中华本草·藏药卷》记载,本品清热解毒,镇咳祛瘟疫病、中毒症、气管炎、咳嗽气喘、咳吐脓。《藏药标准·部颁》(第一册)载:“美多路花序用于瘟疫中毒症、气管炎、咳嗽气喘、咳吐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紫菀A .tataricusLinn.f.入药,具润下气消痰止咳作用,用于多喘咳等。菊科植物重冠紫菀Aster 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缘毛紫菀A.soulieiFranch.、块根紫菀A.asteroides(DC.)O.Ktze及德钦紫菀A.techinensisLing in Addends等多种紫菀植物,以花序(藏药)和(维吾尔药)入药。

紫菀植物为传统药用植物,且资源丰富,具消炎、止痛、止渴、止汗、祛热、作用,治蛇咬伤风热感冒、气管炎、气管炎、结核、百日咳等,民间一般用作治蛇咬伤呼吸系统感染等。

《中国药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版均收载紫菀。《贵州中药材标准》收载川鄂橐吾、宽戟橐吾、鹿蹄橐吾、狭苞橐吾的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重冠紫菀Aster 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和缘毛紫菀A.soulieiFranch.的花序(藏药)和(维药)。

植物形态

1.重冠紫菀Aster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

多年生草本。短、粗壮。直立,单一,有细棱,密生柔毛,基部密被褐色枯存叶柄,最上部近无,混生绒毛和具柄的黑色腺体。线状长,两面密生柔毛,叶脉明显突起;基生下部端锐尖,全缘,基部渐狭成细或稍宽的柄;中部,无柄;最上部线形头状花序单生,直径5~7 cm;总苞近2列,线形,长10~15 mm,宽?1~2 mm?,端长渐尖,面密生柔毛和具短柄的黑色腺体,边缘白色狭膜质;边状,多数,1列,蓝紫色,长15~25 mm,宽1~1.5 mm;管状黄色放前褐色,长5~6 mm,外面疏生长柔毛或近无毛;冠毛2列,外列白色,短膜片状,列粗毛状,略超过管状淡黄色。瘦果倒卵状长,密生短粗毛。果期6~9月(图82-1-①)。

2.缘毛紫菀AstersoulieiFranch.

多年生草本,被疏或密的白色长粗毛。基生莲座状,叶片绿色状匙或倒披针端钝尖或,基部渐狭呈宽翅状叶柄,通常3,两面有白色柔毛;向上渐狭小,状条,无柄,两面有疏毛或近无毛,缘有白色毛。头状花序生,直径?3.5~4.2 cm?,总苞半球,直径1.2~2 cm,黄绿色,总苞3层,长,长约9 mm,宽1~2 mm,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柔毛;边状,雌性,蓝紫色,1列,状线性,雌蕊花柱浅黄棕色柱头2裂;中央为管状,两性,多数,密集,鲜黄色,长约5 mm,端5裂;雄蕊5,聚药,丝分离;雌蕊1,柱头2裂,披针,其上簇生长柔毛,伸出于花冠之上;子房下位,冠毛1层,与管状花冠筒近等长,淡褐色或紫褐色瘦果,长2~3 mm,密生白色粗毛。果期6~8月(图82-2-②)。

生境分布

1.重冠紫菀生长在海拔3000~4500 m的灌丛、阴坡草地、河谷阶地。产于青海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2.缘毛紫菀生长在海拔3300~4600m的高山草甸,河滩草地。产于青藏高原。

3.块根紫菀:产于西藏中部及南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和南西北部,生于高山灌丛、湿润草地或物上,海拔3200~3500 m。不丹尼泊尔也有分布。

4.德钦紫菀产于云南西北部(德钦),海拔3500 m。

采集

春、秋均可采挖,除去及泥土,晒干,或将须根编成小辫晒干,商品称为"。

药用

九味紫菀

藏药:鲁美古巴

拼音:Jiuwei Zangziwanhua San

书页号:C1-254

标准编号:WS3-BC-0251-95

【处紫菀 800g 马蔺子 400g 粗糙紫堇 400g 亚大黄 400g 大黄 400g 肉豆蔻 300g 诃子 400g 丁香 300g 安息香 300g

【制法】 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鉴】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棕黄色,球或近球,具3孔沟,表面具刺状突起,极面每裂5~6刺,中部有状突起;冠毛为多细胞组成的毛状物,胞壁稍厚,端渐小成刺状;非腺毛可见,由多个细胞组成,端细胞细长。花粉粒无色或微黄色,极面观三角;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石细胞成群或在,浅黄色或鲜黄色,呈长卵形分枝成不规则壁厚,孔沟明显。胚乳细胞碎,呈多角红棕色、鲜红色或黄棕色色素物。草酸钙簇晶大型,其棱角钝或尖,直径可达90μm。

【检查】 应符项下有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功能与治】 清热解毒。用于瘟疫性“龙”病,“黄水”病。

【用法与用量】 一次0.9~1.5g,一日3~4次

【规格】 每袋装15g。

【贮藏】 密,防潮。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缘毛紫菀花序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从缘毛紫菀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物,体外实验明对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 2、细胞毒抗肿作用:从缘毛紫菀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化物,通过MTT实验,明对HL-60细胞有控制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藏羚角

下一篇 藏报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