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蚕沙

蚕沙,异为原蚕屎(《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马鸣(《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蚕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粪便。干蚕沙,呈短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碎。微有青草。以干、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浙江......
目录

入药部位

动物粪便。

性味

味辛、甘,性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湿,和化浊,活

主治

用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相关配伍

蚕沙1、头风白屑作痒:蚕砂烧灰淋汁,洗之。(《圣惠》)

2、眯不出:蚕砂拣净,空以新汲水吞下十枚。勿嚼破。(《圣惠》)

3、妇人崩:蚕砂为末,服三、五钱。(《儒门事亲》)

用法用量

服,5~15g,宜布包入。外用适量。

炮制方法

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生理特性

蚕沙,呈短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碎。微有青草。以干、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产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产量最多。

相关论述

1、《本草纲》: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皮肤顽痹宿冷,脚软,皮肤顽痹(藏器)。治消渴症结,及妇人崩,头风赤眼,去除。

2、《本草拾遗》:黄,袋盛浸酒,去缓诸不随,皮肤顽痹宿冷,冷,疯脚疼冷;令热,袋盛热熨之,瘫缓,手足不随,及脚软,皮肤顽痹

3、《本草再新》:治湿遏伏于家,筋疼痛,皮肤发肿,腿疼痛,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蚕砂

下一篇 虫豆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