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巴茅根

巴茅,中药。为禾本、禾本科、荻属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入药,性凉味甘,具有清热,活之功效。常用于妇女痨,潮热,产妇失渴,牙痛。为禾本科荻属植物荻 (Maxim. ) Nakai的多年生,具发达被鳞片的长匍匐处生有粗与幼。秆直立,高1-1.5米,直径约5毫米,具10多生柔毛。叶鞘无毛,长于或上部者稍短于其......
目录

来 源

为禾本科荻属植物荻 (Maxim. ) Nakai的

形态特征

多年生,具发达被鳞片的长匍匐处生有粗与幼。秆直立,高1-1.5米,直径约5毫米,具10多生柔毛。叶鞘无毛,长于或上部者稍短于其节间叶舌短,长0.5-1毫米,具纤毛;叶片扁平,宽线形,长20-50厘米,宽5-18毫米,除上面基部密生柔毛外两面无毛,边缘锯齿状粗糙,基部常收缩成柄,端长渐尖,中脉白色,粗壮。花序疏展成伞房状,长10-20厘米,宽约10厘米;轴无毛,具10-20枚较细弱的分枝,腋间生柔毛,直立而后展;总状花序节间长4-8毫米,或具短柔毛;小穗端稍膨大,基部腋间常生有柔毛,短柄长1-2毫米,长柄长3-5毫米;小穗线状披针,长5-5.5毫米,成熟后带褐色基盘具长为小穗2倍的丝状柔毛;第一颖2间具1或无端膜质长渐尖,边缘和部具长柔毛;第二颖与第一颖近等长,端渐尖,与边缘皆为膜质,并具纤毛,有3部无毛或有少数长柔毛;第一外稃稍短于颖,先端尖,具纤毛;第二外稃狭窄披针,短于颖的1/4,端尖,具小纤毛,无或具1,稀有1状尖头;第二内稃长约为外稃之半,具纤毛;雄蕊3枚,花药长约2.5毫米;柱头黑色,自小穗中部以下的两侧伸出。颖果,长1.5毫米。染色体2n=38-40,57,74,76,95(Adati,Mitsuishi,1956,1958)。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甘肃及陕西等省。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西伯利亚及乌苏里。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和平原岗地、河岸湿地。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呈扁,常弯,直径2.5-5mm。表面黄白色,略具光泽及纵纹。部常有极短的毛茸或鳞片0.5-1.9cm。质硬脆,断面皮部裂隙小,中1小孔,孔周围红色微,味淡。

性 味

味甘,性凉。

归 经

肝经

功 能

清热,活

主 治

妇女痨,潮热,产妇失渴,牙痛

用法用量

90-120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巴豆

下一篇 巴茅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