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巴豆

巴豆 巴豆:Croton tiglium L.),巴菽,大戟巴豆灌木巴豆被稀疏星状柔毛,条无毛;纸质,卵形,稀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托叶线形,早落;总状花序生,苞片钻状,雄花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萼片披针,几无毛;蒴果状,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期......
目录

形态特征

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纵裂纹。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3出;托叶早落。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卵形,3枚,淡黄褐色期3~5月。果期6~7月。

种子

卵形,略扁,长约1~1.5毫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胚乳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无,味微涩,而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端平,基部有果梗痕。破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种皮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生长习性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本品为大戟植物巴豆的干成熟果实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

辛,热,有大毒。入大肠

用法用量

种子:0.5~1分,服去种皮去油,配入;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

:1~3钱。外用适量,水洗患处。

/宜人群

畏牵牛。无积滞、体虚及孕妇忌用。

炮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干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地理分布

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

成分

种仁含脂肪油Crothonoil约40-60%,油中含巴豆树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结而成的酯,有强烈的致泻作用。此外,含蛋白质约18%,其中包括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氨酸、赖氨酸、解脂酶及一种类似蓖麻碱的生物碱。巴豆油中含有致癌物。为无色树脂状物,经水解后产生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药理

抗肿作用:巴豆提取物对小肉瘤S-180实体型和S-180腹水型,小宫颈癌U-14实体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制作用。给大移植性皮肤癌注射巴豆油乳,能体退化。并延缓皮肤癌的发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试管有杀癌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淋巴细胞性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功用

积,通窍,逐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癖,泻痢,水肿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峻下冷结:适用于冷结便秘腹满刺痛;或小儿乳食积滞多惊悸。

⒉攻逐水:可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之症;结胸涎壅盛,胸滞闷,肢冷汗出者;以及迷清窍,精神错乱。

⒊用治肿脓成不溃,该品有蚀疮排脓之功。

①《本》:"伤寒温疟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录》:"疗女子月,烂胎,金疮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积聚,治十种水肿,痿痹,大。"

④《本草拾遗》:"症癖,痃痞满积聚,冷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补劳,健脾消痰,排脓消肿毒,杀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肿。"

⑥《医启源》:"导消积,去脏腑停,消化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治泻痢,惊痫腹痛疝气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窍。"

采集炮制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霍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麻油各七,尽为度。"

中医

1、治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上必吐,在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2.治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

3.治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五升。三日三夜,研,令大热,之,如胡豆大,每服一,水下,欲吐者服二。(《千金》)

4.治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小麦麸皮一两()。俱研为细末,总和为,如黍米大,每空服十,白汤下。(《海上》)

5.治阴毒伤寒结,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以小艾炷灸五壮。达即通。(《仁斋直指》)

6.治小儿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即自下。(《古今医鉴》)

7.治寒痰气喘:青橘皮,展,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烧存性,研末,姜汁和一钟,呷服。(《医说》)

8.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瓦面烤)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水下,翻前服之。(《世医得效》针头

9.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细研,取热猪肝,空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服。(《》)

10.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罗面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鉴》)

11.治伏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梧桐子大,每服五,以水浸少顷,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水浸

12.治大动摇水声,皮肤黑,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补缺肘后》)

13.治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蒙古《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4.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

15.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⑾:23,1959巴豆朱砂膏)

16.治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中。(《》)

17.治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二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

18.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

19、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秘验》乌金膏)

20.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

21.治宫颈癌痛:红花子60克,麝香15克,阿魏15克,急性子15克,甘遂9克,大黄15克,巴豆10粒,白500克,各药捣碎,在一起,纳入猪膀胱,外痛处,痛止停药。

22.治喉癌

巴豆2粒研末,大枣肉3枚,葱白2,共捣如泥,1个,在1/4与3/4处交界处切,下3/4中挖空,装入药泥后盖好,上1/4置碗熟,去药嚼汤。

蜈蚣5条,全蝎僵蚕、虫各30克,新瓦干研细末,分成40包,每包倒入鸡蛋,捣匀,面糊封,置碗熟吃,早晚各1枚,24包为一疗程。

23.治鼻咽癌:巴豆7.5克,雄黄18克,郁金9克,制成黄豆杨大丸,每次3,2小时1次浓汤送下,服至吐泻停止。

植物研究

要成分

种子巴豆油(Croton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以及由棕榈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亚麻酸(Linolen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生酸(Arachid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从油中亲水性巴豆醇二酯化物中已分离得11种致癌物质(Cocarcinogen),称为巴豆致癌物A1~A4(A组)和B1~B7(B组).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要成分.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药理作用

⒈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口腔部及部的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肠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放出巴豆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于0.5~3个小时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里急后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于肠,低浓度巴豆油乳使在位或离体兔小肠兴奋;浓度加大,则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巴豆油酸给动物服,亦可促进肠蠕动,使肠黏膜充,甚至起肠坏;若直接注入肠腔可收集到性渗出液.巴豆燃烟吸入能促进肠蠕动,消除胀巴豆由兔给药能中等度增加胆汁液的分泌.

⒉抗病原微生物及对其他生物的作用体外抑菌实验明:巴豆金黄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感染性乙型炎的小鼠皮下注射巴豆油制,能降低小死亡率并延长存活时间.巴豆浸后的水对实验性疟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巴豆浸出液能杀灭吸虫的中间寄钉螺、姜虫的中间寄扁卷螺.此外,对田螺蚯蚓等生物亦有毒性作用.

临床应用

防治白喉

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法加以防治。法:将除去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或颈部扶突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治疗梗阻

白喉麻疹喉炎起的梗阻,可用生熟巴豆约0.5~O.7分,用喷粉器吹入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第2、3次喷,1天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力衰竭及并发炎病变者慎用。多病例在喷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治疗气管哮喘

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作用;个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治疗肠炎

巴豆适量去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勺中置炭焦,至巴豆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约制成80,每重0.15克,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日服3次,空时服用;8~15岁,每服2;5~7岁,每服1;1~4岁,每服半;6个月以上,每服1/3;6个月以下,每服1/4;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并症者忌服。治疗急性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治疗急性阑尾

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布上,贴于阑尾,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治疗神经皮炎

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炎消退为止。

医典记载《农本草》:味辛,温。伤寒温疟热,破徵瘕,结坚积聚留饮澼,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物,杀虫

录》:生温熟,有大毒治女子月,烂胎,金创脓,不利丈夫阴。

《本草拾遗》:症癖、痃痞满积聚,冷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间热如,痢出恶物,虽痢不虚。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弃之。

《药性论》:使。中其毒,用黄连汁,大豆汁解之,忌芦笋豉冷水,得良,杀斑猫蛇虺毒。能积聚,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能落胎。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补劳,健脾消痰,破,排脓,消肿毒,杀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肿。

宝本草》:味辛,生温熟,有大毒。疗女子月,烂胎,金创,脓,不利丈夫阴,杀斑猫毒。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用有二:削坚积,荡脏腑之沉,通塞,利水谷之道路。斩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汤液本草》:温,味辛,生温熟,有大毒

《本草》云:伤寒温疟热,破症瘕聚,坚积,留饮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物,杀虫,疗女子月,烂胎。金疮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健脾

易老云:斩夺门之将,大宜详悉,不可轻用。

《珍》云:去中寒湿

《本草衍义补遗》:去中寒积,无积者勿用。

《本草发挥》:成无已云:巴豆之辛,用以实。

洁古云:性热味苦,薄味厚,体重而沉降阴也。其用有三:导消积一,去藏府停二,消化凉及生冷硬所伤三也。又云:巴豆辛,阳。去中寒积。

《本草纲》:巴豆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上能,是可升可降药也。《录》言其熟则性,张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于一偏矣。盖此物不去膜则伤,去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热有毒。

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调、升提,止涩诸药,入则泄反甚。延余诊之,沉而滑,此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药五十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得宜,药病相对。苛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仙。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治泻痢惊痫腹痛疝气埚,耳聋喉痹牙痛,通利窍。

《本草疏》:巴豆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故味辛温,得烈刚猛之,故其性有大毒。《录》言生温、熟,恐熟亦不甚薄味厚,降也,阳中阴也。入手足阳明。其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癖,大腹水肿,鬼毒蛊疰物,女人月者,皆肠所治之位,中有实邪留滞,致诸病。故肠有病,则五脏六腑塞不通,此药禀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入肠而能荡涤一切有积滞之物,则,水谷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蛊疰物悉为之驱逐矣。温疟者,亦暑湿入于肠也。肠既清,则温疟自止。能灼物,故烂胎,及去恶肉。性热有大毒,则必有损于阴,故不利丈夫阴。《本》又伤寒热,及《录》炼饵之法,悉非所宜。岂有辛热大毒之物,而能治伤寒热,及益血脉,好色之理哉?

简误:元素曰:巴豆乃斩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之治,以其辛热能通肠郁结。第郁结虽,而液随亡,真阴亏损。从正曰:伤寒风温、小儿痘疮妇人产后用之,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岂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耗却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转生。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巴豆烈之,沾人肉无有不灼烂者。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出一,况肠柔脆之质,下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真阴,而腑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欲借其通道路之力,亦须熟,压令油极净,入分许即止,不得多用。

《本草蒙筌》:味辛、温、生温熟,性烈。浮也,阳中之阳薄味厚,体重而降。有大毒。反牵牛,恶?草,忌芦笋豉冷水,畏大黄藜芦黄连。得为良,芫花为使。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去净皮膜油生用;缓治为消摩坚积之令烟尽黄黑熟加。一说:令黄黑似为太过,不如去五度,换水各一沸为佳。虽可通肠,亦堪止泻,世所不能知也。溪云:能去中寒积,无积者忌之。《本》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食三载,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巴,蛇。许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溃有,性之至毒者也。谓巴豆之荡练藏府,塞,毒烈之性相类尔。故可对待阴凝至坚,结聚留癖。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消沮,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药性解》:巴豆,味辛,性生温熟,有大毒,入大肠削坚积,荡脏腑之沉;通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杀鬼毒蛊疰及诸虫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藜芦、牵牛、冷水。杀斑蝥蛇虺毒。

巴豆宣通,则大肠宜其入已。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则云劫,废阁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张一虎将也,顾人用之何如?可概弃哉!倘气虚羸弱,脾气久伤者,诚所大忌。

《药鉴》:味辛,性热,有大毒。可升可降。善窍,破症坚积聚,逐痰饮,杀诸恶毒虫毒蛊毒,通秘结,消宿食,攻脏腑停,生冷壅滞,疼痛,泻痢惊痫,诸水气,下活胎死胎,逐瘀血积,及消毒恶疮,去息肉恶肉腐肉,排脓消肿,喉痹疼诸。然其性刚烈,无处不到,故称为斩夺门之将,若误用之,则有推墙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则有戡乱调中之妙,用者所当慎察。

《本草备要》:辛热有大毒。生猛而熟少缓。可升可降,能止能开窍宣滞,去脏腑沉,最为斩夺门之将。破血瘕食积,生冷硬物所伤,大腹水肿,泻痢惊痫耳聋牙痛喉痹。缠急痹,缓治则死。用解毒雄黄一两,郁金一钱,巴豆十四粒去皮油,为,每服五分,津下。雄黄破结郁金恶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厉,不可轻用。或用纸捻蘸巴豆油燃;或捣巴豆绵裹,随左右纳中,吐出恶涎紫即宽。虽少生疮无碍。其毒性又能解毒杀虫,疗疮疡蛇蝎诸毒。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通烂胎。巴豆烈之,烂人肉。试以少许擦皮,即发一,况肠耶?不可轻用。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为急治水谷道路之去烟令紫黑用,为缓治消坚磨积之。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泻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沉而滑,此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发热下之。用蜡匮巴豆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泻痢,愈者近百人。一刚子。斅雷曰:紧小色黄者为巴,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刚子杀人。时珍曰:此说殊乖,盖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则伤,不去则作呕。藏器法连白膜服。或用壳、用仁、用油,生用、用,烧存性用。研去油巴豆霜。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凉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绿豆汁亦佳。得良。油,作纸捻燃,吹息,或熏,或刺,能得恶涎恶血。治中中恶痰厥气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但大黄,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与大黄同服,反不泻人。

《本逢原》:巴豆辛热,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热,如仲景治结胸三物白散,深得《本》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排脓,攻逐水之力,宜随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少用亦有抚绥调中之妙,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久病溏泄,遍服调、升提、止涩诸药,则泻反甚,沉而滑。此久伤,冷积凝带所致,法当以热下之,则去利止。自后每用以治泄痢、积聚诸病,多有不泻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苟用不当,则犯损阴之戒矣。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但大黄,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熟,脏病多者宜之。其壳烧灰存性,能止泻痢,亦劫病之效也。孕妇用,以力能堕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斩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治,以其辛热,能通肠郁热。第郁结虽通,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胸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试以少许轻擦完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能无熏灼溃烂之患乎!即有急,不得已而用之,压去其油,取霜少许入药可也。

《本草崇原》:巴豆生于巴蜀,气味辛温,实黄赤,大热有毒。其性慓悍,伤寒温疟者,辛以之,从经脉而外出于表也。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澼,大者,温以之,从中土而下泄于肠也。用之宜,有斩夺门之功,故荡练五脏六腑塞,通,则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恶肉。阳明,故除鬼毒蛊疰物,杀虫。《》云:两并是为阳明。巴豆味极辛,性大温,具两之性,阳明,故其治如此。

:凡服巴霜,即从胸胁大热,达于四肢,出于皮毛,然后复从肠而出。《伤寒论》有白散,治伤寒结胸用此。古人称为斩夺门之将,用之苦当,真瞑眩瘳疾之药,用之不当,非徒无益而反害矣。

《本草求真》:[批]祛脏腑沉,通大便寒结

巴豆专入肠、。辛热大毒。据书所载生猛熟缓,可升可降,能能止,开窍宣滞,去脏腑沉,为斩夺命之将。夫既能宣滞通窍,则药能降能,何书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数不无令人少疑。究之书之所言降者,因有沉痼冷,积聚于脏,深入不毛,故欲去不能,不去不得,非无辛热迅利斩直入,扫除阴霾,推陈致新,亦安能荡涤而如斯哉!是即书之所谓能降能。至有久病溏泄,服升提涩药而泻反甚,滑而沉,是明久伤,冷积凝所致,法当用以热下,则去利止,而始得上升,是即所谓能升能止者是也。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泄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服升涩药泻反甚。沉而滑,此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以热下之。用蜡匮巴豆五十粒,服一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泄痢,愈者近百人。夫医理玄远,变化靡尽,在人伸触类,毋为书执,则用药不岐。即如大黄亦属通便之品,然惟腑病多热者最宜,若以脏病多而用大黄通利,不亦自相悖谬乎。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大黄同服,反不泻人。故曰误用有推墙倒壁之虞,善用有勘乱调中之妙。元素曰:世以治,而以巴豆辛热通郁热。巴豆烈之。第郁结虽通,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试以少许轻擦皮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能无溃灼熏烂之患乎。即有急症不得已而用之,汪昂曰:缠急痹,缓治则死,用解毒雄黄一两,郁金一钱,巴豆十四粒去皮油,为。每服五分,津下。雄黄破结郁金恶气巴豆下稠涎,然系厉,不可轻用;或用纸捻蘸巴豆油,燃;或捣巴豆绵裹,随左右纳中,吐出恶涎紫即宽。压去其油,取霜[批]巴豆霜。少许入药可也。时珍曰:巴豆紧小者为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更峻。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则伤,不去则作呕。

《得配本草》:芫花为之使。畏大黄藜芦黄连、芦笋、豉、豆汁、冷水。恶蓑草、牵牛。得乳、没、黄占,治积痢;得硼砂杏仁皂,水服,治哮。燃灯吹灭,以烟熏,治中痰厥。用之不当,脏腑溃烂。中其毒,绿豆汁解之。

《本草分》:辛,大热,大毒峻下开窍宣滞,去脏腑沉积滞,治喉痹急症。生用急治,黑缓治,去油巴豆霜。大黄黄连、凉水、黑豆绿豆汁能解其毒。

常理提示

巴豆是一种毒药,也是治病的药,好好利用会给你带来无可限量的财富。

配伍效用

巴豆配伍绛矾巴豆逐水消肿;绛矾燥湿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晚期吸虫病腹水症.

巴豆配伍杏仁巴豆逐水消肿;杏仁宣肺.二者伍用有宣肺逐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臌大、动摇有水声者。

植物文化

称溯源

巴豆【汉语拼音】bādòu【异】巴菽(《本》),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老阳子(《纲》),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验鉴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双眼龙、巴仁、子(广州部队《常用草药手册》)。

植物医案

巴豆救治慢性肺痈

陈某,男,46岁,农民。咳吐脓,延已两裁。迩来吐脓夹紫暗块,排出不畅,胸部闷痛难忍,息喘促,大便数日未舌质紫,苔灰厚腻,弦虚滑。x线示:脓疡伴空洞、脓胸淤脓毒结聚于,恐正气,急拟劫排脓。巴豆400毫克,去皮,切细,分两次冷白饮送服;另以桔梗杏仁百部沙参各12克,苡仁30克,生甘草6克,汤服之。翌日复诊时告之,巴豆服下,腕部有灼痛感,腹痛,大便共泻7、8次,呕吐白色粘沫2次,咯脓盈婉,胸部闷痛顿减,气喘轻松。继将巴豆减至每次150毫克,原汤药不变。继服5日,病情已较稳定,但仍有呕泻反应。遂以原法,巴豆再减至每次100毫克,并无明显不适反应。连服一月,诸症若失。

:《日华子本草》云巴豆能“消痰,排脓消肿毒”。《本草汇言》载其对“留饮癖,死败脓,寒痰哮喘,下”。本例为慢性脓疡并发脓胸之危重之症,张师以巴豆之劫排脓为,又以润排脓汤之,攻中有养,寓攻予补,巴豆用量亦随病势缓急而变,终收全功。巴豆辛热有大毒,去皮、冷白饮送服可减少毒副反应。现代药理研究实,巴豆金黄色伤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张师以其治疗脓疡、脓胸中医辨证无明显热者,恒奏奇效。

巴豆急性阑尾

韩某,男性,68岁,1994年3月12日初诊。患者二日前过食生冷后腹痛,且疼痛逐渐加重伴恶心而来诊。患者素患慢性胃炎,喜热饮食,部多畏寒,得热则舒,每因吃生冷出现痛或腹痛腹泻。诊见体温39.2℃,阑尾点有压痛及反跳痛,伸腿及试验阳性,略红,苔黄厚,滑数。查白细胞22.5×109/L,中性81%。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因患者平素肠冷积日久,本次又因饮食生冷而发病。热结为标,冷积为本,故拟温化冷积与攻下热结药并用。选用大黄40g(后下)、桃仁15g(去皮尖)、干姜30g、桂枝30g、皮15g、当归20g、薏苡仁30g、巴豆6粒(去油)、甘草20g、冬瓜子50g(打)。每日1,水2次,共取药汁400ml,早晚分服。巴豆随服各一半。服第1后,患者解大便2次,便后腹痛减轻,服第2解3次大便,大便量少质稀。2服完后再诊,腹痛明显减轻,略黄,略滑数,体温降至37.6℃。守原大黄为20g,巴豆减为3粒,余药同前,连服3而愈。其间未用任何抗生素,随访数年未复发。

:此病例冷结热结同存,热错杂,须热并用与病情拍。巴豆泻冷积,大黄泻热结。二物同用前人亦不少见,如《图本草》中三物备急大黄巴豆干姜同用以治诸疾;《本草备要》中亦有巴豆“与大黄同用,反不泻人”之说。

巴豆-药(毒)理

毒性:以巴豆液喂饲小、兔、山羊、等动物皆无反应;黄牛食之过量,则易发生腹泻食欲不振及疲乏等,但不致中毒死亡。对青蛙亦属无害,但对田螺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小鼠皮肤长期与巴豆油接触,可致乳头状及癌。长期与巴豆种子提取物、巴豆树脂接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起乳头状及癌。小每周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起前部乳头状及癌,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起前部乳头状及癌。亦有云小鼠皮肤局部应用乌拉坦及巴豆油亦可致皮肤乳头状,但巴豆油本身无致癌作用。所含巴豆毒蛋白系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起发赤、起泡和炎症。巴豆8-16粒给狗灌可死;人服巴豆油1g,亦有中毒至死的报道。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LD50为50-80mg,巴豆油酸大服的LD50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600mg/kg。巴豆油注射在豚及悬雍部可蛋白尿血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巴豆叶

下一篇 巴茅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