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斑鸠

斑鸠 斑鸠(拉丁:Streptopelia decaocto Frivaldszky, 1838)是鸽斑鸠属鸟类的统称,属索动物门鸟纲鸽斑鸠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以与鸽子相区。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蹠短而强,长而狭,均适于走奔驰。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雌雄相似。广西有斑鸠眼睛被缝疑被作为饵诱捕,......
目录

形态特征

斑鸠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蹠短而强,长而狭,均适于走奔驰。

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雌雄相似。

生活习性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地面高3~7m,用树搭成,结构简单。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cm,径约8.0×8.5cm。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mm。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

分布范围

斑鸠世界上有16种,除拉丁美洲及个地区如伊里安岛等未见有分布外,广布世界其他地区。中国仅有5种,几遍全国。

种类介绍

要品种

斑鸠

Streptopelia turtur

斑鸠(依据新疆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 头和后颈暗灰沾蓝;下颈左右两侧具有黑色块斑,各羽缘以白色;上

浅褐,而具浅棕色端缘;下及尾上覆羽等亦然,但褐色较深;中央尾羽暗褐,具白色狭端;其余尾羽黑,具白色端斑,此斑向外侧尾羽逐渐变阔,至最外侧尾羽则转为纯白色;肩羽,小覆羽及侧中覆羽和次级羽等均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斑;大覆羽鸽灰;羽,初级覆羽以及小翼羽等均暗褐,而且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缘。颏、及头侧均淡葡萄白色部中部几纯白色,至胸部转为深葡萄色,以后渐变白;部两侧淡灰;腋羽深灰

雌性成鸟 不如雄鸟鲜亮;头部显棕。

虹膜橙红;嘴灰黑;蹠红紫,爪呈角褐色

斑鸠特征暗灰;下颈两侧有黑色块斑,杂以白色羽缘;侧覆羽和羽均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斑。

生 态此鸠在新疆数量不多,栖于农区绿洲附近。据钱燕文等(1965),曾在繁殖剖验5只鸟,其中3只纯食玉米,1只有桑椹,余1鸟见有近百粒芝麻及数粒小麦。6月15日在一棵柳树上发现一巢,地高约2米;巢仅有1枚卵。6月25日又发现一巢,也只有1卵。卵洁白而有光泽,平均大小(3枚卵)为3.23×2.29厘米。北京师范大郑光美于1975年7月31日在新疆温宿,发现一巢,位于住家附近的一株幼杨树上,地3米。巢材为枯,编织简陋。巢的径为12×13,外径20×20,深度为3厘米。满窝卵2枚,纯白色。卵重分为6.4, 7.5克;卵径为28.5×22.0, 29.3×23.2毫米。

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斑鸠(依据北京所采的指亚种标本

成鸟 雌雄相似。头和颈灰褐而带葡萄色,前和头有更多的蓝灰色;在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上褐色,各羽缘以红褐色;下均蓝灰;尾上覆羽褐而带灰,羽端纯灰;中央尾羽褐色,羽端沾灰;外侧尾羽褐色更深,而灰色端部更宽,最外侧尾羽的外翈为灰白色;肩羽和羽均黑褐,羽缘红褐;外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灰色,羽端较淡;黑褐而具较淡的狭缘。下体为葡萄的红褐色;刻和呈带黄的红色部淡灰;两肋、腋羽及尾下覆羽均蓝灰色;尾下覆羽较淡。

虹膜橙色;嘴暗蓝色蹠或多或少为红色,爪角褐色

特征较一般斑鸠,全长达330毫米。上体大都褐色;颈基两侧有杂以蓝灰色的黑块斑;肩羽具显著色红褐色羽缘;尾端灰白;下体葡萄的红褐色

生态栖息于多树地区,或在丘陵、山脚,或在平原。于繁殖多在山地,冬迁至平原。常结群活动,亦见与珠颈斑鸠混群在一起。

叫声低沉,如云“coo coo—co coo coo”,重复叫好几次。繁殖期中鸣叫频繁,可传录为乐如上页(据Hemmingsen,1973)。

觅食多在树林中的地面上,或在农田。食物要为植物性的,包括杂草种子植物的嫩果实、农作物种子,如高粱、稻谷、麦种、小米、种子等。在河北白洋淀一鸟中曾发现有鳞翅幼虫31条,共重2克。

此鸟所食谷物,一部分是取自落在地面上的,还有一部分是取自植株的,或且可能是播种的种子由土中挖出的。由于嗜食谷物,对农作物多少带来一些损害。

斑鸠

Streptopelia decaocto

(据采自陕西南部的指亚种标本)前头灰色,向后渐转为浅粉红灰;后颈基处横列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其前缘为灰色,后缘亦灰,但不显著;、两肩及翅上的小覆羽等均为淡葡萄色;尾上覆羽亦同,但较长的数枚沾灰,与中央尾羽同色;外侧尾羽转为灰以至灰白色,并具黑色羽基;翅上覆羽大都蓝灰色黑褐侧初级羽沾灰。颏、白色,下体余部鸽灰,胸部带红色,两肋和尾下覆羽转蓝灰色

虹膜红色,睑缘亦红,眼周裸出部白或灰;嘴近黑色蹠和等暗粉红,爪黑。

特征较山斑鸠稍小;上体大都淡葡萄褐色,后颈具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下体淡鸽灰,胸部渲染红色

生态陕西南部的指亚种,常栖于平原或山麓丛树间,亦常栽培地带觅食。数量很少,常结小群混杂于他种斑鸠群中。食性面,曾于4,6,8,9等月份剖析11只鸟含食物全为植物质,要是栽培作物,有小麦(8次)、豌豆(1次)、油菜籽(1次)及野果等。

斑鸠新疆,从14只鸟发现所食的东西纯为植物性的,其中绝大部分为作物种子,如玉米(9次,最多达42粒),小麦(3次,最多达107粒),甜瓜子(3次,最多达12粒),苜蓿、麻籽(各2次),菜籽和黄豆(各1次,黄豆达20余粒);有3只鸟兼有杂草籽。

叫声为“coo-coo, coo-roo”,连续7次(Wilder and Hubbard, 1938),或为“coo coo-oo coo”,可转录为乐如下(Hemmingsen, 1973):

巢以细造成平盘状,犹如其他斑鸠一般,置于树木或灌木丛间,有时在建筑物上。北京师范大郑光美于1975年6月18日采得一巢,位于果园的一株榆树上,地7米,似枯编成。巢的径为13,外径20×25,深度3.5厘米。巢有2卵。卵重分为7.8, 7.5克;卵径为28.5×23.6,31.6×24.3毫米。

珠颈斑鸠

Streptopelia chinensis

(依据采自北京的指亚种标本

斑鸠雄性成鸟 前和头前部淡灰,头余部以至后头为鸽灰而带葡萄红色;后颈基处和其两侧有宽阔的黑色领圈,黑羽末端为白色或黄白色,成点斑状;上体余部为褐色,羽缘较淡;中央尾羽与同色,但较深些;外侧尾羽黑色,末端为宽阔的白斑;翼缘及外侧小覆羽和中覆羽等均蓝灰色,其余覆羽较部为淡;羽深褐,羽缘较淡;颏近白色;头侧、、胸及等均为葡萄红色;两胁和腋及尾下覆羽均灰。

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不如后者辉亮。

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蹠及紫红色,爪角褐色

特征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而下体则为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羽领圈,缀以黄色以至白色的珠状细斑;外侧尾羽黑褐,末端白色,在展尾时十分显著。

生态平时多栖于多树的草地上、郊野农田间,或住家附近。常结集小群,有时和山斑鸠和其他鸠类混成群,在树上停歇,或在地面觅食,受惊就立即避至附近树上。翔时两翅拍动,要比山斑鸠快些;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

鸣声响亮,音调较山斑鸠稍高。鸣叫时作鞠躬状,犹如其他鸠类。声如“ku-ku-u-ou”,一分钟连续叫十多次,有时末尾还加一“ku”。据Hemmingsen (1973),此鸠有6种不同叫声:(1) tootoo toorr too(约1.3秒),(2) too troorr, (3) too troorr too, (4) too-too troorr, (5) too troorr troorr too, (6) troorr troorr trroo”,在晨昏间常能听到。

食物几乎全为植物性的。我们在陕西南部曾于4—10月间剖析52只鸟,结果除了在一只鸟见有昆虫碎外,其余鸟全为植物性物质,包括稻谷(13次)、小麦(11次)、玉米(8次)、绿豆(5次)、高梁(2次)、黄豆(2次)、豌豆(2次)、黑豆(1次)、粟(1次)、油菜籽(1次)以及杂草种子等。

斑鸠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43只鸟,其中除于3—4月发现有3只鸟摄食蝇蛆和蜗牛外,其余各鸟的食物均为植物质,包括稻谷(22次)、小麦玉米(各10次)、油菜(9次)、豌豆(5次);以及菜豆、红薯、芝麻等。全年的食物未见显著差异。吴志康等(1986)在贵州省先后剖检过19只鸟,其含物也以农作物为

巢通常置于树上或在矮树丛和灌木丛间。在南也曾在子上面和山边石的裂缝中找到其巢。巢以稀疏树构成平盘状,外径约32 × 42,径约8×8.5厘米,一窝常产2枚卵。巢一般离地约2米。卵白色,稍有光泽,呈,一端有时稍尖些。卵大小平均为28.7×20.8毫米。雌雄均参加孵卵,约18天左右出雏。双亲均参加喂雏工作。

斑鸠

Streptopelia senegalensis

斑鸠要据Baker, 1928)头和颈均淡红色;颈基两侧具有杂以棕色羽端的黑色块斑,非常明显;、肩、翅上的侧覆羽和羽、、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等均淡土褐色,有时沾棕;外侧尾羽灰褐而具白端,向外尾羽基部变黑,端部大都白色;翅上的其覆羽大多灰褐;翼缘及小翼羽黑褐羽暗石褐,羽缘较淡;胸栗色,向后转为粉红,至和尾下覆羽则为白色;两腋和腋羽均灰。

虹膜及外眼眶暗褐,眼眶白;嘴暗角褐以至近黑色蹠和深肉以至淡红色

特征为一种小褐色斑鸠,颈基两侧有杂以棕色黑色块斑;胸红色;外侧尾羽黑,末端多白色

生态为留鸟,但随食物情况和季不同而有垂直性移动,奔走迅速轻快,觅食常在地面上。食物要为植物种子果实及嫩等。叫声富有音韵,似云“cǒǒ-cǒǒ, cǒǒ-ǒǒ,cǒǒrǒǒcǒǒ-cǒǒ cǒǒcoo, or ǒǒ-gǒǒrǒǒcroo”(据Goodwin 1973),犹如笑声,故斑鸠,与其斑鸠显著不同。

大多栖息于沙漠、半沙漠、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

斑鸠

1、分布范围

中文斑鸠红鸠、红迦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在中国为华南、华东等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 。

2、要特征

斑鸠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找食物,体长约30cm,叫声深沉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体小,头颈灰褐,染以葡萄色,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3、保护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斑鸠占

下一篇 斑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