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
基本资料
功能与主治
考证与各家论述
【考证】出自
1.《纲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异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诸果仁及橙橘皮、缩砂、薄荷之类作成饼块者为糖缠;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者为乳糖;皆一物数变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为之,而诸注皆以乳糖即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谱》云,古者惟饮蔗浆,其后煎为蔗饧,又曝为石蜜。唐初以蔗为酒,而糖霜则自大历间有邹和尚者,来住蜀之遂宁伞山,始传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独有福建、四明、番禹、广汉、遂宁有冰糖,他处皆颗碎,色浅、味薄,惟竹蔗绿嫩昧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
2.《唐本草》: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者。
3.《食疗本草》:石蜜,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石蜜,其味甘,其气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热胀。甘寒能除热生津液,故止口干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环境分布与形态
【植物形态】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出处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