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百脉根

百脉根 (拉丁:Lotus corniculatus L.),俗为五草、牛角,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50厘米,全株生稀疏白色柔毛或无毛;丛生,实,近四棱羽状复叶叶轴长4-8毫米,疏被柔毛;花序花序梗长3-10厘米;荚果直,线状期5-9月,果期7-10月。生于湿润而呈弱碱性的山坡、草地、田野或河滩地。中国产自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上游各省区。......
目录

形态特性

百脉根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株生稀疏白色柔毛或秃净。具主根丛生,平卧或上升,实,近四棱羽状复叶5枚;叶轴长4-8毫米,疏被柔毛,端3小,基部2小托叶状,纸质,斜卵形至倒披针状卵形,长5-15毫米,宽4-8毫米,中脉不清晰;小叶柄甚短,长约1毫米,密被黄色长柔毛。

花序;总花梗长3-10厘米;3-7朵集生于总花梗端,长(7)9-15毫米;花梗短,基部有苞片3枚;苞片状,与萼等长,宿存:萼钟,长5-7毫米,宽2-3毫米,无毛或稀被柔毛,萼齿近等长,狭三角,渐尖,与萼筒等长;花冠黄色金黄色,干后常变蓝色,旗瓣扁,瓣和瓣柄几等长,长10-15毫米,宽6-8毫米,翼瓣龙骨瓣等长,均略短于旗瓣,龙骨瓣呈直角三角部狭尖;雄蕊两体,丝分离部略短于雄蕊筒;花柱直,等长于子房成直角上指,柱头点状,子房线形,无毛,胚珠35-40粒。

荚果直,线状,长20-25毫米,径2-4毫米,褐色,二瓣裂,扭;有多数种子种子细小,卵,长约1毫米,灰褐色期5-9月,果期7-10月。

生长习性

百脉根

喜温暖湿候,根系发达,入土深,有较强的耐旱力,其耐旱性强于红三而弱于紫苜蓿,适宜的年降雨量为210-1910毫米。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湿润或干、沙性或黏性、肥沃或瘠薄地均能生长。适应的土壤pH为4.5-8.2,耐水,在低凹水淹4-6周情况下不表现受害。从温带至热带均能生长,适应的年均温度为5.7℃-23.7℃,对极端温度的耐受力强,在高达36.6℃的温19天的情况下,仍表现繁。抗力稍差,不过,一般耐低温品种在绝对低温-40℃也能越冬。为长日照植物,达期需16小时左右的日照。

种类介绍

(Lotus corniculatusLinn. var.japonicusRegel)该变种与为:几无毛;花序1-3(-4)朵,萼齿较萼筒稍长或等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上游各省区。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

繁殖栽培

繁殖

播种时间选种:在中国东北地区,春、夏、秋播和冬播寄籽均可。但应注意的是,虽然种子容易,但由于种子小,用量少,盖土薄,北旱区一般春旱较重,如果土壤墒情差,春播则不易保全苗。夏季雨量充足,但暴雨容易造成土壤结,影响出苗,另外温过高容易灼伤幼苗,所以夏季播种应尽量避高温、多雨候。苗期生长缓慢,容易受杂草危害,春、夏季播种要及时防除杂草,避免产生草欺苗现象,影响幼苗生长。秋季播种土壤墒情好,杂草少,但要在霜降来临的一个月前进,以使有充分的生长时间,确保安全越冬。临冬寄籽是地冻前将种了播到地里,翌春解冻后轻耙或轻浇水。但采用此种法播种要掌握好播种时间,过早种子容易萌发冻死,过迟土壤已结冻播种质量下降。

条播:条播一般为40-60厘米,播种深度为1-1.5厘米。每667平米播量为0.3-0.4千克。

撒播:撒播播种深度为1-1.3厘米。每667平米播量为0.5千克。播后镇压,确保种子土壤充分接触。

播:播纵横间隔50-70厘米,每667平米播量为0.15-0.2千克。

养钵育苗:养钵育苗每钵播20粒种子,0.5千克种子可播约2万钵。

栽培技术

移栽:选用一年生以上的植株。具体办法是晚秋将植株平茬,连土带刨起20-25厘米,过大的群可掰成直径15-20厘米大小栽。间60×60厘米,栽后浇水盖严。移栽也可在早春进。在植株返绿前后,根系和蘖都已活动,但发量小,移后半月即生长茁壮,几乎没有缓苗期。

管理:种子小,子叶也小,幼苗拱土能力弱,出苗前后应防止土壤结,另外幼苗生长缓慢,有一个月左右的蹲苗期,此时应防止水淹或地表温度过高灼烧致死,同时还应防止杂草危害。如需保持较长生长期,可在期刈割中上部荚1-2次。植株在9月下旬刈割,可促进晚秋萌发,延长青绿期,增加观赏价值。

病虫防治

病虫害较轻。偶见种荚有豆荚螟为害,可喷杀灭菊酯800倍液防治。翌年早春在返青前进烧茬,既可杀死残茬中的虫卵和大量病原菌,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主要价值

济:是良好的微草或饲料,柔软多汁,碳水化物含量丰富,质量超过苜宿和车轴草。生长期长,能抗耐涝,在暖温带地区的豆科牧草中期较早,到秋季仍能生长丰盛,年割草可达四次。由于中含有苦味甙和氢氰酸,故期时牲畜不愿啃食,但干草或青贮处理后,毒性即可消失。具根瘤菌,有改良土壤的功能。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之一。

药用:味甘、苦;性微;有补虚、清热、止渴之功效;虚劳阴虚发热渴。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乌鸫

下一篇 百眼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