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紫贝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毫米。植株长15-23厘米。
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5.5厘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
花单朵,深紫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5-2.7厘米,内三片宽约1厘米,外三片宽约6毫米;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很短,长约0.5-1毫米,极少能长达1.5毫米。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整地:在土地冻结前整地,先清除地面杂草,然后进行翻地。翻地时要结合施肥,每亩可施1000-200千克牛羊粪积肥和25公斤磷酸二铵做为底肥。平整土地后要耙细,使土壤疏松、平整。
种子采摘:暗紫贝母的种子一般采收期在8-9月,当暗紫贝母果由绿转黄时,即为种子成熟。采摘过早,种子不成熟,过晚,种子散落,此时采摘最好。将采集的果夹晾干后,让种子脱落,收集种子,用筛子过筛除去大的杂物,再用细筛筛去细土,利用风将种子中的不饱满的种子以及碎叶片除去,种子净度达98%以上。
种子预处理:在15℃下,用200ppm的生长素处理贝母种子60天,然后用250ppm的赤霉素处理贝母种子7天。将处理好的贝母种子晾干,备用。
播种:合理的种植深度与植物的出芽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种植深度过浅,湿度低,过深,幼苗难以钻出土层。可盆栽试验根据试验确定播种。
栽培技术
施肥:暗紫贝母出苗要保持适宜的湿度,4-6周左右出苗。在苗基本出齐后,要保证幼苗生长有良好的营养条件,以速效性氮肥为主。硫酸铵每亩5-10千克。每年在中耕除草后,追肥一次,每次施蓄粪500-800千克。
除草:每年在出苗6-8周进行锄草,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在生长到12-13周再进行一次锄草。
浇灌:播种后,要及时进行浇灌,促使种子开始萌发。在播种后前6周是种子萌芽出苗的时间,要及时浇灌,保持地表湿润。在之后的时间,要经常观察土地湿度,及时浇水,防止植株缺水死亡。
采收及加工储藏:鳞茎的采收:栽培后第5-6年后7-8月份枯苗后收获。收获时宜选择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和泥土,挖时尽量保护鳞茎不受损伤。
鳞茎加工:鳞茎采收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如遇雨天,可将贝母鳞茎窖于水分少的沙土内,待晴天抓紧晒干。
主要价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