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矮脚苦蒿

矮脚苦蒿,中药。为桔梗、菊科、假蓬属植物。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全草入药,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泻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气管炎,扁体炎,咽喉炎,口腔炎,肾炎黄疸炎,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便血崩漏外伤一年生草本。主根柱状,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数纤维直立,高40-90 (100) 厘米,基部径4-5毫米,有条纹,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展的长毛和密腺......
目录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主根柱状,不分枝或稀分枝,有多数纤维直立,高40-90 (100) 厘米,基部径4-5毫米,有条纹,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白色展的长毛和密腺毛密集,下部有柄,期常枯萎;纸质,中部及上部卵形或卵状长,长4-7.5 (10) 厘米,宽2.5-3 (4) 厘米,无柄,基部狭,全部羽状深裂,稀浅裂,裂通常4-6对,线形或线状披针,极偏斜,端稍尖,全缘或有疏齿端的裂大,倒卵状披针,具疏齿叶脉面明显,两面被长毛和密腺毛头状花序径7-10毫米,在端排成狭而短的锥状花序花序梗短,密被展的长毛及腺毛总苞半球状钟,长约6毫米,宽约10毫米;总苞3-4层,绿色线形端渐尖,有白色膜质的边缘,面被密长毛和腺毛,外层较短,长约3.5毫米,层长6-7毫米,长于花盘端常变红紫色,向外稍反折;黄色,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极多数,花冠丝状,长2-2.5毫米,上部被疏微毛,长约为花柱的二分之一;中央约有40个两性花冠管状,长4-4.5毫米,檐部窄钟状,有5披针,管部上端被短微毛;花托半球,中央明显凸起,两性的窝孔较雌花的大,具齿缘。瘦果,长约1毫米,扁压,边缘状,两面被微毛;冠毛1层,污白色,糙毛状,稍长于花冠,基部连成环。

产 地

甘肃、云南(昆明、东川、弥渡、漾濞、思茅、蒙自)、四川(汉源、石棉、泸定、西昌)及贵州。常生长于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坡草地,荒地路旁或旷野。

入药部位

全草。

药材性状

,上部多分枝,长30-150cm,直径2-6mm,表面黄色黄绿色,有纵棱槽,其上有众多的色长柔毛,长3-4mm;质较坚脆,易折断。互生,黄绿色,两面均有众多的白色长柔毛,皱缩扭,易破碎,展平后,下部具柄,上部几无柄,叶片羽状深裂至全裂,裂披针或线状披针全缘或浅裂。头花序直径不足1cm,集于端呈锥状;白色;成熟果实极易扬,瘦果浅黄色,扁色,长约1mm,有冠毛1列,长5-6mm。微,味极苦。

性 味

苦,平。

归 经

肝经

功 能

清热解毒,泻

主 治

慢性气管炎,扁体炎,咽喉炎,口腔炎,肾炎黄疸炎,眼结膜炎中耳炎,疮疡便血崩漏外伤

相关配伍

①扁体炎及头炎:矮脚苦蒿3g。捣烂,冷浸泡服(《靖专区草药手册》)

外伤矮脚苦蒿9g,乌贼6g,6g。共研末外用。(《云南草药选》)

用法用量

6~9g。或捣汁饮服。外用适量:捣汁滴、点眼;或液熏洗;或研末撒;或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矮脚龙胆

下一篇 矮脚罗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