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三伏天

三伏天 三伏天(Canicular Days)是出现在小与处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太热,宜伏不宜......
目录

基本介绍

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和处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候特点是温高、压低、湿度大、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而东南是海洋,空湿,海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地区的候特点。北陆地区海洋远,其候特点是“高温、干”。

“三伏”与“三”(二十四中的小、大、处)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线表现基本一致:天来,伏天到;伏天消,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伏天日期

日期计算

三伏天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D-[Y/4])MOD10(GR庚日、D偶数年31单数年3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31 - [6/4]) MOD 10=30 MOD10=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2019年GR=(36-[19/4]) MOD 10=32 MOD 10=2,初伏7月12。

入伏时间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详解》“小六月”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通俗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对应现代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始,到八月下旬结束。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称来记日子,环使用。每逢有庚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11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是:

2011年7月14日~2011年7月23日 为初伏 10天

2011年7月24日~2011年8月12日 为中伏 20天

2011年8月13日~2011年8月22日 为末伏 10天

2012 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是:

2012年7月18日~7月27日 为初伏 10天

2012年7月28日~8月6日 为中伏 10天

2012年8月7日~8月16日 为末伏 10天

2013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是:

2013年7月13日~2013年7月22日 为初伏 10天

2013年7月23日~2013年8月11日 为中伏 20天

2013年8月12日~2013年8月21日为末伏 10天

2014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 为初伏 10 天

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6日 为中伏 10 天

2014年8月7日~2014年8月16日 为末伏 10 天

2015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22日 为初伏 10 天

2015年7月23日~2015年8月11日 为中伏 20 天

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1日 为末伏 10 天

2016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2017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2018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2019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2020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为头伏 10 天

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为中伏 20 天

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为末伏 10 天

2021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为头伏 10 天

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为中伏 20 天

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为末伏 10 天

2022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为初伏 10 天

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为中伏 20 天

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为末伏 10 天

2023年三伏天

具体时间: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饮食调理

三伏天饮食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使水湿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食欲不振等。暑湿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为宜。且夏季归,而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正气而诱发疾病。

在烹调面,凉拌、清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养;再以适量的、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起盐分大量流失,使液中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水可生津,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热着才最能起到解的功效,因为温热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效果远优于冷

最热原因

三伏天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要大得多,这也是天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部的下沉流,使天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就更热。

防暑常识

三伏天临近,连日来,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管疾病。如何防降温呢?在此中医院专家提供一些夏季防的小常识帮您安度盛夏:

一、夏天不提倡进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渴时再渴后不宜狂饮。应少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和电解质,多了会对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人体在夏季受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瘦肉、类、蛋类等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体热量反而难以发,还会因管迅速收缩而大脑不足,使人头晕眩。

七、空调室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再热,空调室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夜,保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等,以防应急之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木郁化火

下一篇 胜复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