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高良姜散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45克(锉)厚朴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0克 当归30克(锉碎,微炒)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下气行滞。治卒心痛,腹胁气胀,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热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两,乌药1两,京三棱(并锉)1两,吴茱萸(水浸1宿,晒干)2两(与上3味相和炒,待茱萸焦即住火,净,拣去茱萸不用,将3味与后药同捣),丹参(锉,微炒)半两,沉香(锉)半两,莎草根(炒去毛)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研)半两,槟榔(微煨)半两,麝香1分(别研入)。
制法:上为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
《圣惠》卷四十三: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半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草豆蔻1两(去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丁香半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圣惠》卷四十三:高良姜散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侵,去白瓤,焙),木瓜2两(干者),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3分,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高良姜散
《圣惠》卷五十一: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麦3分(锉),诃黎勒皮1两,白术3分,赤茯苓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细辛半两,桂心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气虚冷,胸膈冷气,痰饮,口中清水自出,胁急胀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3分(锉),桂心3分,木瓜2两(干者),肉豆蔻1两(去壳),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为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五十一: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3分(锉),肉桂3两(去皱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赤茯苓1两,诃黎勒皮2分,大腹皮3分(锉),人参1两(去芦头),草豆蔻半两(去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三十九: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草豆蔻3分(去皮),白术半两,沉香3分,干紫苏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九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高良姜散
《圣济总录》卷四十六: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两半,陈橘皮(去白,焙)2两,陈曲(炒)半两,肉豆蔻(去壳)1两,干姜(炮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五味子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陈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圣惠》卷八十四: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八十四: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分(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草豆蔻1分(去皮),当归1分(锉碎,微炒),桂心1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七十八:高良姜散
《圣惠》卷四十七:高良姜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