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百科分类 >> 生活百科

该分类下有3644个词条 "生活百科" 分类下的词条

疏郁理气
浏览:3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疏郁理气,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药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阅读全文:]

宽胸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宽胸,与疏郁理气义同。疏郁理气,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药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阅读全文:]

生津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生津指一种治法。系用滋养津液的药物治疗因高热等原因而引起耗伤津液的方法,如用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花粉、知母等治疗发热、口干渴饮、唇燥等症。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健康和[阅读全文:]

疏表
浏览:4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疏表,拼音shū biǎo,汉语词语,疏解表邪。shū biǎo疏解表邪,一种治法。又称汗法、解表法,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达到祛除表邪治疗表证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阅读全文:]

疏风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疏风,治法之一。指用祛风解表药疏散风邪的治法。风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故解表必须疏风。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阅读全文:]

疏风泄热
浏览:3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疏风泄热 ,治疗学术语。即解表清热。治疗温病初起,风温之邪在于肺卫者。症见头痛发热、鼻塞咳嗽。方如桑菊饮、银翘散之属。......[阅读全文:]

上病下取
浏览:3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①治疗学术语,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上,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下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呃逆、反胃由于阳明腑实者[阅读全文:]

甚者从之
浏览:4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甚者从之,是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指对深重复杂的病证应采用从治的方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之。如对热极似寒、寒极似热的病证,分别采用寒因[阅读全文:]

渗湿于热下
浏览:3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渗湿于热下,治疗温病表证挟湿的方法。出《温热论》。温病初起挟有表湿,于辛凉解表剂中加用芦根、滑石一类渗淡利湿药,使湿从下去,温热即易于清解。......[阅读全文:]

散者收之
浏览:3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散者收之,治则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精气耗散、滑脱不固的病证,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如遗精遗尿,用固肾涩精的方法。......[阅读全文:]

塞因塞用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塞因塞用,治疗学术语。系反治法之一。谓因塞证而用塞法。前“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后“塞”为塞证,指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塞因塞[阅读全文:]

三法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中医术语。①对疾病初、中、末三个阶段的处理方法。②指汗、吐、下三种治法。1、出自于王好古《三法五治论》。根据疾病初、中、末三期正邪交争关系,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2、指汗、吐、下三种治法。金·张子和对三法[阅读全文:]

养肝
浏览:5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养肝,就是保养肝脏的意思,养肝用:糯米、黑米、瑞蛹虫草、高粱等;肉鱼类如:牛肉、鲈鱼、鲫鱼,可做成汤、粥、茶等美食。可以保护肝脏,让肝脏更健康。肝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阅读全文:]

润下
浏览:4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润下,运用具有润肠通利大便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治疗体虚便秘的下法。又称润肠通便。适用于病情较缓,病程较长的便秘。常用麻仁、郁李红、柏子仁、桃仁、当归、肉苁蓉等药物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有 麻子仁丸 、[阅读全文:]

润燥
浏览:6次 创建时间:2024-05-04 18:50

摘要: 润燥 ,治法之一。即用滋润药以治疗燥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燥证分内燥、外燥两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治疗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故润燥分为轻宣外燥和滋润内[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