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郁夺之,治疗原则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指中焦脾胃为湿邪郁阻应予祛除。如湿热郁阻,腹痛腹胀,大便胀,大便稀粘而臭,舌苔黄腻,宜用苦寒燥湿法。若寒湿郁于中焦,[阅读全文:]
摘要: 治疗学名词。系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证,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参正治条。......[阅读全文:]
摘要: 同病异治,读音tóng bìng yì zhì,汉语词汇。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差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素问·五常政大[阅读全文:]
摘要: 透表:治法。见《时病论·清凉透邪法》。属透邪之法。透达表邪。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来源于《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主编:李振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出版)透表:治法。见《时病论·清凉透邪法》。属透[阅读全文:]
摘要: 透营转气,治疗学术语。又称透热转气。适用于热性病初传入营分的治法。热邪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治法宜于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引邪出[阅读全文:]
摘要: 透疹 ,治法之一。即 透泄疹毒,使 疹子容易发出的治法。凡出 疹子的病,在应出而未出或疹出不畅时,可采用辛凉透表一类的药物,使它顺利透出,不致发生 变证,多用于麻疹初期的证治。常用药物如 薄荷、 荆芥、[阅读全文:]
摘要: 酸甘化阴是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藉以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其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木瓜、甘草、人参、熟地黄、麦冬、山药等,临床可根据病情与各药的归经、性味选择配伍.在具[阅读全文:]
摘要: 亦作“ 通洩 ”。 1.疏通宣泄。《晋书·束晳传》:“又如 汲郡 之 吴泽 ,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泄之功不足为难。”《宋史·食货志上一》:“开濬毕功,通洩积水,久浸民田露出堘[阅读全文:]
摘要: 通因通用,治疗学术语。是反治法之一,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病症之类。《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阅读全文:]
摘要: 水郁折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水郁,指水气郁滞;折,调节制约。水郁的根本病机多在于肾,如肾阳衰微,症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阅读全文:]
摘要: 衰(cuī,音崔)之以属,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根据病气属性治疗,使病邪消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阅读全文:]
摘要: 解郁jiěyù 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第①自古言郁者,但②知解郁、顺气,通作实邪论治,不无失矣。兹予辨其三证,庶可无误。解郁jiěyù 凡五气之郁[阅读全文:]
摘要: 与宽胸、宽中、解郁、疏郁理气等义同。 疏郁理气,治疗学术语。系理气法之一。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药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方如柴胡疏肝散。......[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