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龙胡子蕨类石松科石松属植物龙胡子LycopodiumphlegmariaL.。以全草入药。国内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国外在日本、泰国、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旧热带地区及大洋洲、[阅读全文]
摘要: 龙脑膏香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树脂。植物形态详"冰片"条。主要治疗耳聋。龙脑膏香 (《唐本草》) 【异名】婆律膏(《唐本草》),龙脑油(《南海药谱》),婆律香(《纲目》)。 【来源】[阅读全文]
摘要: 龙脑香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种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ónɡ Nǎo Xiānɡ Zǐ【性味】①《唐本草》:辛。②《纲目》:辛,温。【功能主治】《唐本草》:下恶气,消食,散胀,香口。【用法[阅读全文]
摘要: 铬对人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铬电镀及生产和使用重铬酸盐的操作过程中,酸性镀铬用浓铬酸作镀液,电镀时电极上可产生氢和氧,并将铬酸带出,成黄褐色细雾散布于空气中,制备重铬酸盐以及在鞣革或化工工业中用此盐类时可接触[阅读全文]
摘要: 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原产于越南北部,马来半岛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越南河内。常绿小灌木,高10-40厘米;茎粗糙[阅读全文]
摘要: 凡由致病性真菌侵犯腹股沟内侧所致环状或半环状皮损者统称为股癣,实际是体癣在阴股部位的特殊型。常由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引起,有时,白色念珠菌也好侵犯腹股沟部位而呈红斑脱屑性斑片,其边缘可[阅读全文]
摘要: 龙舌兰(拉丁学名:Agave americana L.),石蒜科龙舌兰属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植物。龙舌兰叶呈莲座式排列,倒披针状线形,长1-2米。圆锥花序大型,长达6-12米;花黄绿色。开花后花序上生成的[阅读全文]
摘要: 光线性弹力纤维病(actinic elastosis)又称日光性弹力纤维综合征(solarelastotic syndrome),Favre-Racovchot综合征,系长期暴露于日光引起皮肤退行性改变[阅读全文]
摘要: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亦称杆菌性血骨病或上皮样血管瘤病。其中从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阅读全文]
摘要: 高脂蛋白血症Ⅳ型(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 Ⅳ)又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诱导的高脂血症、高乳糜微粒血症和高前β-脂蛋白血症、内源性高脂血症、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它是一种常由糖类促[阅读全文]
摘要: 汞不仅起原发刺激作用,也是一种致敏物。汞皮炎可见于接触汞剂(汞溴红、升汞、硫柳汞、硝基酚汞、5%氧化氨汞、汞合金等)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苯基汞盐可用于农药作除草剂、杀真菌剂和杀虫剂。而且,苯基汞盐也可用于[阅读全文]
摘要: 病名。缠绕足胫部而生的一种疮疡。见《外科证治准绳》卷四。多因湿热下注,蕴蒸肌肤而成。其证见小腿或足部生核数枚,日久肿核缠绕疼痛,继则破溃而流脓血,时虽有好转而难愈。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内服防风通圣散[阅读全文]
摘要: 高脂蛋白血症Ⅱ型分为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 Ⅱa)及高脂蛋白血症Ⅱb型(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Ⅱb)。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又名[阅读全文]
摘要: 龟分枝杆菌感染(mycodacterium chelonei infection)所致疾病类似于偶发分枝杆菌,因此常称偶发龟复合分枝杆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主要引起肺部和皮肤伤口感染,在37℃培养基上培[阅读全文]
摘要: 更年期角化症(keratoderma climactericum)是绝经期女性掌跖部位的局限性角化性皮肤病仅发生于女性,常见于35~60岁的肥胖女性。更年期角化症(keratoderma climact[阅读全文]
摘要: 钴是较为少见的元素,可制造合金。钴及其化合物可作为一些化学合成的催化剂,亦用于油漆,颜料、玻璃、釉瓷及电极板等的制造。常见的钴化合物有氧化钴(CoO),氧化高钴(Co2O3)、硫酸钴(CoSO4)和氯化[阅读全文]
摘要: 龙舌草属于中药之一,主治止咳,化痰,清热,利尿。治哮喘,咳嗽,水肿,汤火伤,痈肿。沉水草本,具须根。茎短缩。叶基生,膜质;叶片因生境条件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多为广卵形、卵状椭圆形、近圆形或心形,长约20厘[阅读全文]
摘要: 光泽苔藓(lichen nitidus)为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帽针头大小具有光泽的小丘疹多数聚集,但不融合,好发于阴茎腹股沟及下腹部等处。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有报告发生于儿童者不在少数组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