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助阳解表】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阳气虚的外感症,出现头痛、恶寒重、 发热轻、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嗜睡、面色苍白、 说话的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症。用 再造散([、党参 、桂[阅读全文]
摘要: 逐水 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峻下逐水。属下法。适用于腹水、胸胁积水等实证。常用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葶苈子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十枣汤、控涎丹等。逐水常与行[阅读全文]
摘要: 中满者泻之于内 治疗学名词语。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中焦积滞、胸腹胀满者,用消导理气等法治疗。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指气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泻,是指调利其气,使胀闷消失。[阅读全文]
摘要: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1.法[阅读全文]
摘要: 治求其属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指治疗时应推求疾病属阳、属阴的本质,补虚泻实。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苦寒药泻热而热不退,当用补阴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也。”这个“属”指证候与治法的[阅读全文]
摘要: 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治疗学术语,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如头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治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阅读全文]
摘要: 正治 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又称“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阅读全文]
摘要: 先天性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肺芽发育产生障碍所致。发病率较低,多在尸检时发现,因放射和CT、MRI等技术出现,对本病确诊率明显提高。正常情况下胚胎气管末端分为左右两支,增长膨大为肺芽,进一[阅读全文]
摘要: 整体观念就是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想法。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阅读全文]
摘要: 燥湿(eliminating dampness)主要运用苦燥的药物组方以祛除湿邪;可分为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两种。燥湿:是中医祛湿法之一。主要运用苦燥的药物组方以祛除湿邪。用于脾胃及肠道的湿盛之证。根据疾[阅读全文]
摘要: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肺胀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喘息、久咳、慢性肺系疾病所引起。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阅读全文]
摘要: 泡桐树皮,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Paulownia)物种的统称。属于落叶乔木。共7种,均产我国,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区[阅读全文]
摘要: 运脾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用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药芳香袪湿以运脾。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中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阅读全文]
摘要: 因人制宜,汉语成语,拼音是yīn rén zhì yí,意思是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出自《老生常谈·以人为鉴》。因:依据;制:制定;宜:合适。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全文]
摘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最常见遗传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0.1%-0.2%,其中散发病例约占总病例数的45 %。肥厚性心肌病是国内甚至全球危害较大的心脏病之一,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占70%,基底部[阅读全文]
摘要: 泡桐根为玄参科植物泡酮工毛泡酮的根或根皮,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活血等功效。1.泡桐,乔木,高达30m。树皮灰褐色,幼枝、叶、叶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柄长达12cm;叶片长卵状心脏形,长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