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治未病

治未病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1.法于自然之道顾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院里步,舒缓身体,以使志随生发之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疏泄......
目录

未病先防

1.法于自然之道

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院里步,舒缓身体,以使志随生发之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对于四时不正之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以养阴。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志闲舒,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而舒畅,夏天保持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法,阳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守,如果阳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既病防变

疾病的发展都有顺逆传变的规律,正确的预测到疾病的发展则能够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或转变。在中医理论基础中,脏腑之间有阴阳相生相克系,所以在疾病的发展传变要包括五传变表里外的传变

1.五传变

传变中包括母子传变及乘侮系的传变两种。

(1)母子系的传变包括“母病累子”即疾病从母脏传来,病依据相生向侵及属子的脏腑。“子盗母气”即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腑。

(2)乘侮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导致疾病传变,“相侮传变”即反克为害。

2.表里传变

疾病的表里传变要是指经络与脏腑的表里传变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沟通表里,联脏腑及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和反应病变的途径,《素问·皮部论》中讲:“客于皮则腠理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说明了经络是从皮毛腠理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故而,在疾病产生后可以通过对此传变规律的分析进预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治求其属

下一篇 中满者泻之于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