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花
形态特征
1.泡桐,乔木,高达30m。树皮灰褐色,幼枝、叶、叶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柄长达12cm;叶片长卵状心脏形,长可达20cm,先端长渐尖或锐尖头,基部心形,全缘。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长约25cm;小聚伞花序有花3-8朵,头年秋天生花蕾,先叶开放;总花梗与花梗近等长;花萼倒圆锥形,长2-2.5cm,5裂达1-3,裂片卵形,果期变为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内有紫斑,长达10cm,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上唇较狭,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齿痕状齿或凹头;雄蕊4,二强,隐藏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花柱细长,内弯。蒴果木质,长圆形,长6-10cm,室背2裂。种子多数,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和毛泡桐的主要区别在于:叶全缘或3-5浅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内面白色,有紫色条纹。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主要价值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4、抗癌作用。
5、增强杀昆虫剂作用。
6、降压作用。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苦、寒。
功效
主治
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等病证。
相关配伍
1、治腮腺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结膜炎等:泡桐树花25g。水煎,加适量白糖冲服。
2、治玻璃体混浊(飞蚊症):泡桐树花、玄明粉、羌活及酸枣仁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g,每日3次,包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激;或制成膏剂搽。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多皱缩破碎,只有花冠,花萼则少见。花冠管状,长约4cm,棕色或暗棕色,上部膨大,色较浅,下部弯曲,色深而有皱纹。花萼钟形,革质;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完整的花,用水浸软摊开,花冠呈漏斗状,先端5裂,基部弯曲,内有紫黑色斑点。雄蕊着生于花冠上,4枚,2强,花药“个”字着生。子房上位,花柱细长。气微弱,味淡。以身干、花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