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桂苓五味甘草汤

目录

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

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五味子半升。

功能治:青龙汤下已,多唾沉,微,手足逆,从小上冲胸,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小便难,时复冒者。

临床应用:①冲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上冲、胸闷痒,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滑数有力。冲上逆,治拟平冲降,桂苓五甘汤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诸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滑数有力,辨证气机逆乱,蒙清窍,发为气厥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后,除略有心悸外,余悉平,继服24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医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典》服青龙已,冲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使之下;然逆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摘录:《金匮》卷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