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桂枝汤

目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桂枝汤

桂枝、芍药,各二钱半。甘草.三钱)。

功能治:伤寒头痛发热汉出恶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红枣二枚,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贤着《奇效良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治:治太阳,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翕翕发热干呕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枣三枚破,同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

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不用加减。

注意:无汗休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

《伤寒论》:桂枝汤

阳旦汤(《伤寒论》)。

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生姜9克(切)大枣12枚(

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与镇静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3(3):25,解热试验说明;75%桂枝汤能使发热家兔肛温降低0.71℃,皮温试验也可使小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镇痛实验结果,在120分钟时,37.5%、75%桂枝汤使小基础痛阈分增高64.82%和105.35%;与0.1%吗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汤对小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90%。另外,桂枝汤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后1小时,37.5%和75%桂枝汤的肿胀抑制率分为85.72%和84.77%。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2.对巨噬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 《福建中医药》1983(1):61,本对小白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桂枝汤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为24.4%、吞噬指数为42.2%;对照组则分为21.0%、36.4%,(P<0.05)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还参考Ashman、Ellingson提出的体温升高,巨噬细胞活动能力随之增强的观察结果,证实了原方“啜粥温覆”的科学性。并采用不同给药时间分组观察,发现每日服2~3剂或每日1剂连服数日的效果最佳,与仲景“后服小促”、“不愈更作”的记载一致。

功能治:解肌发汗,调和卫。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痛有汗,干呕,苔白不渴,浮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取300毫升,去滓。适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尽,病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

注意:服药期间,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渴者,均忌用。

备注:本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不和。治宜辛温解肌调和卫。桂枝解肌为君;芍药敛阴为臣;生姜桂枝解肌大枣助芍药和里,并为药;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共奏解肌发汗,调和卫之功。

摘录:《伤寒论》

《伤科补要》卷四:桂枝汤

桂枝治伤汤(《中医伤科讲义》)。

桂枝 陈皮 红花 香附 生地 归尾 元胡索 防风 赤芍 独活等分

功能治:理气,通止痛。治手损伤。

用法用量:童便、陈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鲍氏方》:桂枝汤

桂枝1两,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风头痛干呕发热自汗,或热汗出则少解,如疟状,浮洪虚大。感冒过汗。

用法用量:每服5钱,8分,食前服。盖被取微汗。

盛夏时及淋家家、衄家,于桂枝汤加黄芩阳旦汤;或夏日只用本增芍药,建中汤

摘录:《普济》卷一四七《鲍氏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桂枝汤

: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中痛,欲绝。

用法用量: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至3分,去滓,空、午后,分2次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保命集》卷中:桂枝汤

桂枝半两,白术半两,芍药半两,甘草2钱()。

制法:上锉。

功能治:大肠动,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内寒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1盏,至7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摘录:《保命集》卷中

《千金》卷五:桂枝汤

桂枝半两,甘草2两半,紫菀18铢,麦门冬1两18铢。

功能治:婴儿猝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

用法用量:上(父)咀。以水2升,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中,昼夜4-5次与之。

注意:宜乳哺。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桂枝伤卫药也,以本无治謦咳药,故去芍药、姜、枣,而易紫菀、门冬桂枝甘草,皆长沙中变法,岂特婴儿治哉。

摘录:《千金》卷五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桂枝汤

:桂3两,甘草)3两,大枣12枚(一生姜5两)。

制法:上切。

功能治:中汗出,干呕

用法用量:以水5升,取2升半,分3次服。

注意:忌生葱、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十四《深师

《圣惠》卷九:桂枝汤

桂枝半两,附子半两(裂,去皮脐),干姜半两(裂,锉),甘草半两(微赤,锉),麻黄2两(去)。

制法:上为

功能治:伤寒1日,太阳受病,头痛项强壮热恶寒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2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如人5里,以稀葱粥投之,衣盖取汗;如未汗,一依前法再服。

摘录:《圣惠》卷九

《外台》卷三引《范汪方》:桂枝汤

:桂2两,小蓝2两。

功能治:天(匿虫)病。

用法用量:上(父)咀。以水1斗,取2升半,纳猪肝10两,去上膜,细研,着汤中,和令相得,临时小温,若毒悉在,尽服之;在下部者,3分药中用1分,竹筒纳下部中。服药一时间,当下如发大细虫5-6升。小儿半作之。

注意:忌生葱。

摘录:《外台》卷三《范汪

《回春》卷二:桂枝汤

桂枝、芍药、防风羌活川芎白术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治:实表冬月正伤寒太阳膀胱头痛发热强,自汗浮缓。

用法用量:加生姜3大枣1枚,水温服

注意:无汗者不可服。

摘录:《回春》卷二

《摄生众妙方》卷四:桂枝汤

:官桂、麻黄(去,用)各等分

功能治:伤寒感冒。

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生姜3、葱1至8分,温服。取汗。

摘录:《摄生众妙》卷四

《普济方》卷一○六:桂枝汤

续命汤白术加桂。

功能治:中,急强大呼不自知觉,身体强直。

摘录:《普济》卷一○六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桂枝汤

:桂(去粗皮)1两,麻黄(去,掠去沫,)1两,前胡(去芦头)1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人参1两,当归1两,甘草)1两,芎藭1两,石膏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产后伤寒,头昏痛,体热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大枣2枚(),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儒门事亲》卷十二:桂枝汤

桂苓汤

桂枝1两,茯苓半两,芍药1两,甘草7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发汗。风寒暑湿,入于皮肤而未深,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身表微热,两手息俱浮。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温服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活人方》卷三:桂枝汤

防风3钱,羌活2钱,茯苓1钱5分,陈皮1钱5分,苏1钱,桂枝5分,甘草2分,生姜3

功能治:三阴自利。

用法用量:水,午前后服。

摘录:《活人》卷三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桂枝汤

:桂(去粗皮)半两,甘草,锉)半两,芍药半两,干姜)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黄)4-7枚,麻黄(去)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初得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至8分,去滓,并2服。以衣被盖,令汗透。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桂枝汤

:桂(去粗皮)2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伤寒水在下,心悸动,欲得人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症因脉治》卷一:桂枝汤

桂枝白芍药、麻黄甘草

功能治:西北冬令伤寒太阳伤卫,有汗,恶浮缓。

摘录:《症因治》卷一

《医学传灯》卷上:桂枝汤

桂枝3钱,白芍(生用)3钱,甘草2钱,大枣3枚,浮麦1撮。

功能治:伤风来洪大无力,身热汗出者。

用法用量:气虚细,加黄耆

摘录:《医传灯》卷上

《幼科直言》卷四:桂枝汤

桂枝当归白芍)、白术)、白茯苓柴胡、熟半夏陈皮甘草

功能治:疟来数次后,热少多者。

用法用量:生姜2,红枣2枚为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汤

桂枝、厚朴()、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神曲木香

功能治:厥阴伤寒腹痛作泻,或成结胸者。

用法用量:生姜1,红枣2枚为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医方类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桂枝汤

:桂3两,芍药3两,生姜(切)3两,大枣12枚(破之)。

制法:上切。

功能治:阴伤寒

用法用量:以水7升,取枣烂,去枣,纳药,又令微沸,可3升,分为3次服。取汗;无汗更进1服,得汗即止。

摘录:《医类聚》卷四十六《千金月令》

《伤风约言》:桂枝汤

桂枝2大园匕,芍药2大园匕,生姜7分。

功能治:外感风寒浮数者。

用法用量:以水3取1,去滓顿服。中病即止。

摘录:《伤风约言》

《治痢提要新书》:桂枝汤

芍4钱,桂枝2钱,草2钱。

功能治:发热恶寒自汗腹痛下痢。

用法用量:加生姜,去滓,入饴糖3-5钱,微解服。

摘录:《治痢提要新书》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桂枝汤

:桂(去粗皮)3分,芎藭半两,半夏(汤洗7遍,生姜等分同捣,)半两,附子裂,去皮脐)半两,菖蒲半两,麻黄(去先煎,掠去沫,)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细辛(去苗)半两,白芷1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治:中伤寒初得,其外证头项疼,强,壮热语涩,恍惚,涕唾稠粘,遍身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盖覆取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千金》卷八:桂枝汤

桂枝3两,芎藭3两,独活3两,牛膝3两,薯蓣3两,甘草3两,附子2两,防风4两,茯苓4两,天雄4两,茵芋4两,杜仲4两,白术4两,蒴藋4两,干姜5两,大枣40枚,踯躅1升,猪椒1升,皮1升。

功能治:肝虚,卒然瘖哑不声,踞坐不得,面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宿所损。

用法用量:上(父)咀。以4斗,7日。每服4,1日2次,加至五6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肝虚卒犯疠,面青肢缓乃之本病;至于瘖哑、便失,又为脏气衰不能统摄上下之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萃聚于一,谓峻矣;犹恐中真阳式微,不能焕发脾气,乃以干姜生姜术、附以温水、土二脏,且成甘、姜、苓、术以祛着之;犹恐附子之力不逮,更需天雄统摄茵芋、踯躅、蒴藋、猪椒戮力并攻;犹恐茵芋等药过烈,因以大枣和之;其独活防风、芎藭、薯蓣、杜仲牛膝虽药中卑伍,然无老成无以约制强悍,克济刚柔之用;用者,能活,彻外而搜逐毒之也。

摘录:《千金》卷八

《直指》卷二十六:桂枝汤

桂枝

:辣桂。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打扑伤坠,瘀血混闷,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桂枝(《普济》卷三一一)。

摘录:《直指》卷二十六

《圣济总录》卷七:桂枝汤

:桂(去粗皮)1两,干姜)1两,黄芩(去黑)1两,芎藭1两,远志(去)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紫石英1两,甘草)1两,麻黄(去,掠去沫,)3两,杏仁25枚(去皮尖双仁,),石膏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知觉,身体强直。

用法用量:每服7钱匕,水2盏,至1盏,去滓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圣惠》卷九:桂枝汤

桂枝1两,赤芍药1两,甘草1两(微赤,锉),麻黄1两(去),芎藭1两,柴胡1两(去苗),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

功能治:伤寒7日不解,头痛,小便清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如人10里未汗,再服。

摘录:《圣惠》卷九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汤

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功能治:,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水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汉《伤寒论》:桂枝汤

出处:桂枝汤,出自汉《伤寒论》。本阳旦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3克)。

用法: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取三升,适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尽,病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生冷、黏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卫。

治:外感风寒表虚头痛发热,汗出恶干呕不渴,舌苔薄白,浮缓或浮弱。

解:本风寒客表,卫不和所致。风寒束表,卫气抗争而浮盛于外“卫强”,致阴不能守而外泄“弱”,故发热头痛,汗出恶舌苔薄白,浮缓,即所谓“卫不和”,又称表虚邪气郁滞,不利,失和降,则干呕。治宜发汗解肌调和卫,祛扶正兼顾。桂枝为君,辛甘以调卫,用治“卫强”。白芍为臣,酸敛阴以和,用治“弱”。君臣相配,一则正兼顾,调和卫;二则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制相成。生姜辛温,既助桂枝发汗解表,又温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补中,又助白芍益阴和以助汗源。姜枣相配,为补脾调和卫的常用药对,共为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且甘草桂枝能辛甘化阳以实卫,与白芍酸甘化阴以和,功兼使之用。柯琴称本“为仲景群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卫,解肌发汗之总也”。

临床应用:1.用要点:本为治外感风寒表虚的基础,以发热、恶、汗出、浮缓为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恶发热、汗出、浮缓为辨证要点。若恶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体质素虚者,加生黄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厚朴。本对表实无汗,表郁里热,汗不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即见里热渴、数等症者,均不宜使用。服药期间食生冷、黏腻、肉、臭恶等物。

2.外感发热:以桂枝汤治疗100例,柴胡饮冲治疗50例为对照,疗程均为3日,服药期间不服用其他与治疗感冒有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如针灸等)。总体疗效评价标准以用药3日以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除为痊愈。结果:桂枝汤组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柴胡饮冲组痊愈32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两组无显著差。(《河南中医》2000年第3期)

3.汗证:以桂枝汤加减治疗术后盗汗40例,谷维索和复维生素B治疗40例为对照,均以7日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以治疗后盗汗止,其他症状消失为痊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的治愈2例,好转5例,未愈33例,总有效率17.5%。(《吉林医》2013年第21期)

4.感冒:以桂枝随症加减治疗虚体感冒60例,复方氨酚烷胺囊治疗30例为对照,7日为1个疗程。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来评判疗效,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减轻 为有效,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重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的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7期)

5.阴暑:以桂枝汤化裁随症加减治疗100例,其中10例患者输液治厅1日,输液量1 000~1500毫升,未使用抗生紊。每例3,每日1,3,分3次服。疗效评价发症状(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多饮淡、苔薄腻,濡细)及体征消失,精神恢复为治愈。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江西中医药》2007年第12期)

6.律失常:以桂枝随症加减治疗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过盐酸普罗帕酮(律平)等律失常药物的治疗,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早搏消失,电图检查恢复正常为痊愈。结果:痊愈16例,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用药最多者3j,最少者7。(《四川中医》2003年第6期)

现代研究:本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原因不明的低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冻疮妊娠呕吐、产后及病后低热等属卫不和者。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冠病、不寐、头痛腹痛泄泻、自神经功能紊乱、慢性功能衰竭、更年期综征、白细胞减少症、尼埃病、疲劳征,妊娠呕吐、产后汗症、小儿气管哮喘、小儿地图过敏鼻炎、面神经麻痹、复发性口腔溃疡、银屑病、荨麻疹、白癜冻疮颈椎病、肩周炎、湿关节炎等病症,涉及环、免疫、泌尿、消化、分泌、神经等多个系统。

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解热、抗炎、镇静、免疫、双向调、抗过敏、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注意:外感风寒实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均不宜用。

功用鉴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均可用治风寒表证。但麻黄汤中麻、桂并用,杏仁发汗力强,又能宣肺平喘,外感风寒实证,症见无汗而喘,浮紧;而桂枝汤中桂、芍同用,以姜、枣,发汗解表力弱,但能调和卫,外感风寒表虚,症见汗出恶浮缓。

歌:桂枝汤治太阳,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摘录:汉《伤寒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