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目录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论》卷十四)。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

功能治:温通阳,宣水饮。治饮停积于,病在分,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沉迟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麻黄,去上沫,纳诸药,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皮中,即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金匮》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

功能治:振奋阳调和卫,外解风寒水饮。温阳,通利气机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或遗尿沉迟而细涩无力

临床应用: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阴水。盖患者肾阳素虚,水湿蕴,健运,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逐水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再服1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亦有渐升之象,前再服1。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实饮出入治愈。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深师》)、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本,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辞典》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也。②《古今论》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脘之阳,使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③《金匮要略论》:本桂枝芍药汤细辛附子汤两而成,桂枝芍药汤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细辛附子治素体阳虚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用,殆为肾阳虚、外感风寒而设。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水气附子助阳,与细辛可祛化饮。盖阳虚之体,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外出。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桂枝温通卫;甘草,调和诸药。

摘录:《金匮》卷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