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丸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干姜丸
处方:曲末6两,干姜6两,当归末3钱,厚朴2两,人参2两,阿胶2两,甘草(炙)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煮胶令消,煎取半合为丸,如小豆大,晒干。每服60-70丸,微以水湿,以干面拌丸,令着面上厚薄匀调,先煮1升汤令极沸,下药,即将匙抄取,及暖吞之,日3夜1。
《圣惠》卷四十八:干姜丸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皂荚1两(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菖蒲3分,桂心3分,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柴胡3分(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黄连3分(去须),赤茯苓3分,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半,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1两,熟干地黄(焙)1两,当归(切,焙)1两,大黄(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白术1两,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石韦(去毛)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35枚,薏苡仁2两。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1日2次。未知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千金翼》卷五: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半,芎2两,芍药2两,前胡(熬)1两,干地黄(熬)1两,桃仁(熬,去皮尖两仁者)1两,茯苓1两,人参3两,当归3两,杏仁(熬,去皮尖两仁者)1合,朴消1合,蜀椒(汗)1合,蛴螬(熬)1合,(庶虫)虫(熬)1合,虻虫(去翅足,熬)1合,水蛭1合(熬)。
摘录:《千金翼》卷五
《千金翼》卷十九:干姜丸
《圣惠》卷四十二:干姜丸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干姜丸
《千金》卷四: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芎1两,茯苓1两,消石1两,杏仁1两,水蛭1两,虻虫1两,桃仁1两,蛴螬1两,(庶虫)虫1两,柴胡2两,芍药2两,人参2两,大黄2两,蜀椒2两,当归2两。
功能主治:妇人寒热羸瘦,酸消怠情,胸中支满,肩背脊重痛,腹里坚满积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烦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烦满,手足虚热,意欲投水中,百节尽痛,心下常苦悬痛,时寒时热,恶心,涎唾喜出,每爱咸酸甜苦之物,身体或如鸡皮,月经不通,大小便苦难,食不生肌。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干姜丸虽本《玉函》抵当丸,兼《金匮》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丸等法,而药味兼护,且用蜜丸,而所服甚少,药虽峻猛而用法最缓。虻、蛭、(庶虫)、螬攻血之专剂,济以消、黄、椒、姜,和以芎、归、芍药,佐以桃、杏、柴、苓,使虻、蛭等味,得寒热互击之威;助以人参壮诸药力,续续循搜,为破干血之良法。盖入伏之瘀,在人身中与元气混成一片,虽急攻之不能速去。故宜峻药缓攻,法克有济。所以治干血之方用凡居多,间用酒煎以行经络。汤则藉为前导,继之以丸可也。
摘录:《千金》卷四
《圣惠》卷四十九:干姜丸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食茱萸半两,羚羊角屑半两,射干1两,马蔺子1两(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1两,细辛1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1两。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七十九: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炮裂,锉),黄连2两(去须,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乌梅肉2两(微炒),熟干地黄1两,木香1两。
功能主治:产后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干姜丸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炮裂,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细辛1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远志半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食茱萸1两。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干姜丸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干姜丸
《外台》卷七引《范汪方》: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1两,熟艾(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乌梅肉(炒)3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干姜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干姜丸
功能主治:小儿洞痢,昼夜不止。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鸡峰》卷十六:干姜丸
《本事》卷四: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钱,巴豆(去心,炒黄,研)1钱,大黄(湿纸裹,甑上蒸)1钱,人参1钱(去芦)。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大阴;巴豆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此即古方中之备急丸加参也。因忧愁中伤,食积久在肠胃,吐利频发,暑月更甚,以数年久不愈之证,欲攻病虑其体虚,欲补虚虑其留邪,故温下之药,佐以扶正,则两不相悖矣。
摘录:《本事》卷四
《医心方》卷九引《效验方》:干姜丸
处方:吴茱萸2两,小麦2两(熬),杏仁2两(去皮、熬),干姜2两,好豉2两(熬),蜀椒2两(去目,汗)。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进食。主胃反,大吐逆,不得食饮,胸痛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7丸,1日3次。
《普济方》卷三三一:干姜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干姜丸
《本事》卷三引《圣惠》: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葛根半两,枳壳(去瓤,锉,麸炒)半两,橘红半两,前胡(去苗,净洗)半两,白术1两,半夏曲1两,甘草(炙)1分,吴茱萸(汤泡7次,焙)1分。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葛根气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能解酒毒;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橘红气味辛微温,入手足太阴;前胡气味苦辛微寒,入手大阴;白术气味甘温,入手足太阴;半夏曲气味辛微温,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脾;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阳明、厥阴。此方治酒癖停饮,呕吐酸水,皆中宫脾土受困,以辛温培土之药干健佐运,以辛散升腾之药鼓动阳气,则中土之阳气振,阴浊自然扫除矣。
摘录:《本事》卷三引《圣惠》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干姜丸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干地黄补虚益气能食资颜色长阳方
下一篇 干姜五味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