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防风通圣散

目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防风通圣散

防风(五分) 川芎(五分) 当归(五分) 芍药(五分) 大黄(五分) 薄荷(五分) 麻黄(五分) 连翘(五分) 芒硝(五分) 石膏(一钱) 黄芩(一钱) 桔梗(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荆芥(二分半) 栀子(二分半) 白术(二分半)

功能治:治一切风热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至一钟,不聚时服。如嗽,加半夏一钱。

摘录:明·贤着《奇效良

《宜明论方》卷三:防风通圣散

:通圣(《伤寒标本》卷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消各15克 石膏 黄芩 桔梗各30克 滑石90克 甘草60克 荆芥 白术 栀子各7.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治:疏风解表,泻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昏眩,偏正头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漏,瘙瘾疹,苔腻微黄,数。现用于感冒、性感冒、荨麻疹、湿疹神经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属风热壅盛,里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至120毫升,温服

涎嗽者,加半夏15克(姜制)。

备注: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清升疏风解表,使风热从汗而解;大黄芒消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之热;当归川芎、芍药养白术甘草健脾和中。配,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王旭高评本说:"此为表里三焦通治之","日通圣,极言其用之。"

摘录:《宜明论》卷三

《麻症集成》卷四:防风通圣散

防风薄荷、力子、麻黄、黑栀、甘草荆芥桔梗连翘石膏、元参、木通

功能治:麻症表里三焦俱实,昏睡壮热目赤咽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葱、水服。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疠疡机要》卷下:防风通圣散

防风1两,当归1两,川芎1两,芍药1两,大黄1两(),芒消1两,连翘1两,薄荷1两,麻黄1两,桔梗1两,石膏1两(),黄芩)1两,白术2钱5分,山栀2钱5分,荆芥2钱5分,甘草2两,滑石3两,白芷5钱,蒺藜5钱(),粘子5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钱,白汤调下。

摘录:《疠疡机要》卷下

《医学启源》卷中:防风通圣散

防风2钱半,川芎5钱,石膏1钱,滑石2钱,当归1两,赤芍5钱,甘草2钱半(),大黄5钱,荆芥穗2钱半,薄荷2两,麻黄5钱(去),白术5钱,山栀子2钱,连翘5钱,黄芩5钱,桔梗5钱,牛蒡浸)5钱,人参5钱,半夏(姜制)5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治:一切风热郁结,蕴滞,筋拘挛,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强痛,耳鸣鼻塞口苦干,不利,胸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热结,便溺淋,或肠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干周身而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寒战烦渴老;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阴虚阳热暴甚而中;或暴喑不语,及喑痛者;或破伤中,时发潮热搐搦,并小儿热甚惊,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御药院》有牛膝,无牛蒡

摘录:《医启源》卷中

《宣明论》卷三:防风通圣散

:通圣

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1分,白术1分,栀子1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疏风退热,泻通便,解,解利诸所伤,宣通气,上下分消,表里交治。风热怫郁,筋拘倦,肢体焦萎,头昏眩,强痛,耳鸣鼻塞口苦干,不利,胸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热结,便溺淋;或夜卧寝汗,咬睡语,筋惕惊悸;或肠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者;或因肠郁,水液不能宣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邪热,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久不已者。或风热定注,疼痛麻痹者;或水真阴衰虚,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喑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黑陷将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济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生紫赤刺瘾疹,俗呼为者,或成疠,世传为大疾者;或肠风漏,及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症。兼治产后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症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诸妄惊狂,或热极生而热郁,舌强口噤筋惕肉,一切风热症,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急痛,腹满喘闷者。

临床应用:1.将防风通圣改为汤治疗顽固性头痛27例,疗效显着。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3个月以上,多种治疗效果不佳,并排除占位性病变及颅炎症所致之头痛。其中头痛及类头痛管性头痛6例;非头痛管性头痛8例,收缩性头痛7例,神经官能性头痛3例,鼻窦炎伴发头痛1例,压所致头痛2例。治疗以防风通圣作为基本,无大便秘结,去大黄芒消;无小便黄赤,去山栀、滑石头昏眼花者,加菊花。结果,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未见副作用。作者认为:本方药味太多,应加筛选,可以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发汗解表川芎当归白芍作为药,随加减。

2.咽喉肿痛: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冷,大便秘结,之六俱实,乃与防风通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黄下之而愈。

用法用量:通圣(《伤寒标本》卷下)。本芒消“贾同知通圣”;去麻黄芒消,加缩砂仁,“崔宣武通圣”;去芒消,加缩砂仁,“刘瑞通圣;(见原书同卷)。本改为防风通圣”(见《全国中药成药处集》北京),又“通圣”(见《全国中药成药处集》哈尔滨)。

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注意: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各家论述:1.《医考》: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者,得之由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读者,得之由溺而泄。淫于石膏桔梗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之游之为患,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健脾。诸痛疡疮痒,皆属,故表有疥疮,必里有实热。是也,用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用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用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用大黄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所以各道分消其势也。乃当归白芍者,用之于和;而白术甘草者,用之以调中尔。

2.《医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解表,使风热从汗出而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淫于桔梗石膏之为患,木受之,川芎、归、芍和黄芩清中上之连翘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之意);白术健脾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由于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摘录:《宣明论》卷三

《秘传大麻疯方》:防风通圣散

防风荆芥当归羌活独活僵蚕甘草滑石黄柏白术桔梗薄荷、山栀、川芎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紫云疯,起时如紫云,从上而下,前后一同。

用法用量:先吃1服,后加大黄芒消、连前药各4钱,水缓服。至利为度,不用服尽。后服返元

摘录:《秘传大麻疯

《疯门全书》:防风通圣散

:北防风荆芥、白附、白芷、白蒺藜僵蚕苍术白鲜皮(无癣不用)、灵仙、苦参(无癣去之)、元参、赤芍川芎、川连、焦栀、槟榔、银、牛子、大黄芒消、枯芩、生石膏、条甘草、灯

功能治:疠疾。

用法用量:大黄芒消2味,俟起药时放下,令2-3沸止。

足痹作热,加黄柏;大便洞泄,去消、黄。

摘录:《疯门全书

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出处:防风通圣,出自金·《黄帝素问宣明论》。本防风通圣”。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各3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6克),滑石三两(18克),甘草二两(12克,)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各1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水,加生姜3温服。现代做水,每服6克,或作汤,水服。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里

治:风热壅盛,表里实证,症见憎寒壮热,头昏眩,目赤晴痛,口苦而干,咽喉不利,胸痞满,咳呕喘满,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数有力。亦治疮疡肿毒,肠风漏,赤瘾疹等。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气管哮喘、肺炎肥胖症、荨麻疹及痤疮等病症。

1.气管哮喘:以本作汤治疗气管哮喘急性发作46例,与茶碱、硫酸沙丁胺醇治疗32例对照04日后评估疗效。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哮鸣音消失为治愈。结果:治愈24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第8期)

2.肺炎:以本加减结西药治疗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50例,与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50例对照。疗程均为2周。患者于入组后第3.7、10、14日检测CRP、常规。观察两组症状、体温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第7日和第10日CRP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中性粒细胞记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世界中西医结杂志》2011年第6期)

3.肥胖症:以防风通圣治疗抗抑郁药物所致肥胖30例,与配控制饮食、运动疗法治疗30例对照。2组在原抗抑郁药量不变的基础上进1个疗程8周的治疗。疗效评定以疗程结束时体质量下降5千克以上,并达到标准体质量为痊愈。结果:总有效率86.7%。(《中医研究》2012年第6期)

4.荨麻疹:以防风通圣人参健脾治疗慢性荨麻疹78例。患者于治疗前1日停用抗组胺药物。结果:服药1日自觉症状与客观体征消失者23例,2日消失者22例,3日消失者16例,4日消失者13例。用药10日后效果不明显4例。(《河南中医》2010年第10期)

5.痤疮:以针刺治疗50例,选取泽、池、谷、足三里、俞、俞、大肠俞、海。配据随症改变。每次选3~4个,配2~3个。与红霉素及维A酸乳膏治疗48例对照。1个疗程为10日,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疗程间隔3日)。疗效评定以皮损消退率≥95%,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则判定为治愈。结果:总有效率98%。(《新中医》2011年第4期)

解:喻昌言“此表里通治之轻剂”。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疏风走表,使表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荡涤积滞,使实热从下而去;石膏为清泄之要药,连翘黄芩清热解毒之要药,桔梗可除风热清利头,四药同用,以清解之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与大黄芒硝配伍,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热之,灼,汗下并用,亦易于伤正,故用当归川芎、芍药养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并能调和诸药。

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达到疏风解表,清热通里之效。诚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歌注》所云:“此为表里三焦通治之”“汗不伤表,下不伤里,日通圣,极言其用之效。”

临床以憎寒壮热口苦干、二便秘涩、苔黄、浮数为治要点。若涎嗽者,加半夏;无憎寒者,去麻黄热不盛,去石膏;无便秘者,去黄、硝;体质壮实,去当归、芍药、白术。本因汗、下之力较峻猛,有损胎,故虚人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炎、头痛鼻窦炎、中疮、麦粒肿疖病扁平、银屑病、性红斑、药物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接触性睑皮肤炎、角膜炎、结膜炎食物中毒高脂血症便秘精神分裂症、眩晕、呕吐等病症。现代实验研究实,本具有降固醇、抗栓、抗律失常的作用。

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摘录:金·《黄帝素问宣明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