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茯苓丸

目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权方:茯苓丸

      茯苓 白术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苈 泽泻各38克 甘遂80克 赤小豆 前胡 芫花各15克 芒消50克(研)

      制法:上十二味,研末,炼蜜和,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治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每次5,用蜜汤送下,每日一次。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备急千金要》卷二十一甄权

      《普济本事方》卷二:茯苓丸

      :辰砂 石菖蒲(去须,洗)人参(去芦)远志(去,洗,锉,黄色茯神(去木)真铁粉 半夏 南星(牛胆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120克捣取汁,和水,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阴干。

      功能治:安。治惊恐心悸

      用法用量:每服10粒,加至30粒,夜卧生姜汤下。

      摘录:《普济本事》卷二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二:茯苓丸

      茯苓 人参 干姜 半夏洗七次,黄)橘红各30克 白术 葛根 甘草 壳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治妊娠恶阻中烦闷,头晕重,恶闻食呕吐涎,胸闷,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每服50,米饮下,一日三次。

      摘录:《妇人大全良》卷一二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茯苓丸

      茯苓 黄连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参 元参 石斛 蛇床子 鸡肫皮

      制法:上药研细,水泛为

      功能治:治消中后,腿渐细,将成消者。

      用法用量:每次6~9克,磁石汤下。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杨氏家藏方》卷八:茯苓丸

      :白茯苓(去皮)3两,菟丝子5两(浸1宿,捣,干),龙齿2两,益智(去壳)2两,破故纸()2两,远志(去)2两,人参(去芦头)2两,石菖蒲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滋养,蠲除冷。真元弱,荣卫俱虚,滑不固,消耗。

      用法用量:每服100,空、食前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卷八

      《本事》卷二:茯苓丸

      :辰砂(水飞)、石菖蒲(去须,洗)、人参(去芦)、远志(去,洗,锉,黄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铁粉半夏、南星(羊胆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4两,取汁,和水糊为,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干之。

      功能治:安,消,止头眩。惊悸。历年岁,或歌或笑或哭,言语无所不及。

      用法用量:每服10,加至30,夜卧生姜汤送下。

      各家论述:《本事释义》:辰砂气味苦温,入手少阴石菖蒲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远志气味辛微温,入茯神气味甘平,入茯苓气味同而淡渗,入;真铁粉气味咸平,入半夏气味辛微温,入;陈气味,入手少阴、足厥阴生姜。即同治上疾不用辛温峻利之品者,欲其专少阴、足厥阴,使得安,不使药性之胜也。

      摘录:《本事》卷二

      《鸡峰》卷十一:茯苓丸

      远志3两,甘草3两,茯苓3两,麦门冬3两,人参3两,当归3两,白术3两,泽泻3两,独活3两,菖蒲3两,薯蓣1两,阿胶1两,干姜4两,地黄5两,桂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大豆大。

      功能治:安定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不知稍增至50,末食温送下。

      大虚,身体冷,少津液,加钟乳3两。

      摘录:《鸡峰》卷十一

      《鸡峰》卷九:茯苓丸

      茯苓1两,吴茱萸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饮湿

      用法用量:每服10,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九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孔氏家传》:茯苓丸

      :白茯苓5分,黄连1两,阿胶)3分。

      制法:上为末,以烧粟饭为,如绿豆大。

      功能治:分利水道。小儿久新泻利,不问冷热。

      用法用量:每服20粟米饮送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孔氏家传》

      《全生指迷方》卷四:茯苓丸

      茯苓1两,黄芩1两,五味子半两,半夏(汤洗7遍;切,姜汁浸,)3分,橘皮(洗)1两,桔梗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脾咳,大便坚,从上至头发热疾。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后米饮送下。

      摘录:《全生指迷》卷四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婴孺方》:茯苓丸

      茯苓1两,黄连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大豆大。

      功能治:小儿腹痛夭纠,不能哺乳

      用法用量:饮送下。量加。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婴孺

      《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录验》:茯苓丸

      茯苓

      茯苓4分,白术4分,椒目4分,木防己5分,葶苈5分,泽泻5分,甘遂11分,赤小豆2分,前胡2分,芫花2分,桂2分,芒消7分(研)。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水肿支饮上气黄疸及脚消渴后成石水胁坚胀,足胫浮肿,上气不得卧,口干,颈动,腹胀间冷,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茯苓(《鸡峰》卷十九)。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芫花甘遂葶苈芒消椒目、防己兼走二便;茯苓白术、桂泽泻前胡赤小豆利水下气之味,深得峻药缓攻之妙。

      摘录:《千金》卷二十一《古今录验》

      《普济方》卷—一九引《指南方》:茯苓丸

      茯苓4两,黄芩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四肢发热,逢如焚,此由阴阳不调,阴气虚,阳盛,以水少木能灭盛,阳独活于外。

      用法用量:每服30,米饮送下。

      摘录:《普济》卷—一九《指南

      《圣惠》卷三十:茯苓丸

      :白茯苓1两,牡荆子半两,天雄1两(裂,去皮脐),黄耆1两(锉),肉苁蓉1两(浸1宿,刮去皱皮,干),薯蓣1两,巴戟1两,石长生3分,桂1两,菟丝子1两(浸3日,晒干,捣为末),杜仲1两(去粗皮,微黄,锉),牡蛎1两(烧为粉),山茱萸1两,熟地黄1两,泽泻3分,石斛1两半(去,锉),附子1两(裂,去皮脐),天门冬1两半(去),人参1两(去芦头),防风半两(去芦头),羌活3分,当归3分,甘草半两(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丰盛体,光泽肤。虚劳痿痹,手足冷,精气虚乏,疼痛,头眩吐逆,强直。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以温送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

      方出《古今录验》引陈明方(见《外台》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十四:茯苓丸

      茯神1两半,牛黄5铢,菖蒲2分,远志(去)2分,茯苓2分,人参3两。

      制法:先将5味为细末,然后入牛黄同研,再罗,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惊恐,志意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恐惧,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愈暮发,甚则狂眩。

      用法用量:每服20,温送下,食后良久及夜卧时服。

      注意:忌物、羊肉、饧。

      摘录:出《古今录验》陈明(见《外台》卷十五),见《圣济总录》卷十四

      《遵生八笺》卷六:茯苓丸

      茯苓1两,山药1两,肉桂1两,山茱萸1两,巴戟1两,白术1两,牛膝1两,菟丝子1两,干姜3钱,细辛3钱,防风3钱,柏子仁3钱,泽泻3钱,牡丹皮3钱,附子(童便3次,1两1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男子五劳七伤,两泪出,头风项强,回转不得,腹胀满,上连胸胁,下表里彻痛,喘息不得,饮食咳逆,面黄痿瘦,小便淋沥,阴痿不起,临炉不,足肿腹痛,五心烦热,身浮肿,盗汗不绝,四肢拘挛,或缓或急,梦寐惊悸,呼吸气短口干,状如消渴,急于喜怒,呜悲愁。

      用法用量:每服7,空盐汤送下,日2次。

      摘录:《遵生八笺》卷六

      《医方类聚》卷一四五引《千金月令》:茯苓丸

      茯苓2分,菖蒲1分,远志3分,肉苁蓉3分,蛇床子3分,车前子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补有子,强志安

      用法用量:每服10,空送下。

      注意:忌

      摘录:《医类聚》卷一四五《千金月令》

      《圣济总录》卷十八: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石斛1两半,人参1两,蒺藜子(去角)1两,羚羊角(镑屑)1两,壳(去瓤,麸)1两,五加皮1两,酸枣仁1两半,五味子1两半,菟丝子浸1宿捣,)3两,云母粉2两,黄耆(细锉)1两,防风(去叉)1两,细辛(去苗)1两,独活(去芦头)1两,杜仲(去粗皮,,锉)1两,鹿角)2两,槟榔,锉)2两,天雄裂,去皮脐)1枚,续断(锉,)2两,泽泻1两半,当归(锉,)1两半,熟地黄)3两,甘草)1两,肉苁蓉浸,去破皮)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诸癞脓溃,体虚热,荣卫不清,鼓于

      用法用量:每服30,空枣汤送下,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千金》卷十:茯苓丸

      茯苓1两,茵陈1两,干姜1两,白术)30铢,实30铢,半夏18铢,杏仁18铢,甘遂6铢,蜀椒12铢,当归12铢。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酒疸下纵横坚而小便赤。

      用法用量:每服3,空服,日3次。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前凝水石疸,此茯苓酒疸,乃下,之纵横格指,故用蜀椒、干姜、木、苓、半健运湿杏仁当归下气甘遂、茵陈破结利水,为酒疸辟去路也。

      摘录:《千金》卷十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茯苓丸

      茯苓(去黑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细辛(去苗)半两,白术半两,附子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紫菀(去苗土)3分,栝楼3分,泽泻半两,山茱萸1分,生地黄)1分,芍药3分,牛膝(去苗,浸,切,)3分,山芋1分,黄耆(锉)3两,甘草)3分,半夏(汤洗去滑,)1分,独活(去芦头)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胞痹,少痛。痛。

      用法用量:每服10,空送下。日未愈,稍加数。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茯苓丸

      茯苓8分,甘草7分(),杏仁50枚,人参7分,厚朴5分(),干姜7分,黄耆6分,桂4分,当归8分,芎藭5分,地黄8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下焦虚寒损,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而短气

      用法用量:初服20,加至30,清白饮送下,日2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下焦真阳亏损,则胸中大气不布,而致涩不调,瘀滞,故需辛温攻补兼施克有济。盖参、耆、甘草不得厚朴、杏仁之宣则滞而不;芎、归、地黄不得姜、桂之破结,则瘀而不化;茯苓一味,不独治畜喜忘,并守五脏正气也。

      摘录:《外台》卷六《删繁

      《医心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茯苓丸

      茯苓

      茯苓1两,人参2两,桂肉2两,干姜2两,半夏2两,橘皮1两,白术2两,实2两,葛根屑1两,甘草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消痰水,令能食,强力养胎。妊身阻病,患中烦闷,头重,憎闻饭,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委热,不能胜持。

      用法用量:茯苓(《鸡峰》卷十五)。

      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糖、、李、肉、

      各家论述:《千金衍义》:此理中、六君、术、桂苓等汤,统以健脾为务,妙用尤在葛根一味,鼓舞清阳生津止呕,不致潴积汪洋,七味白术之发源本此,又须先服半夏茯苓汤者,攸赖细辛以搜结,地黄、芎、芍以保护胎息也。

      摘录:《医》卷二十二《小品

      《千金》卷二引《肘后方》:茯苓丸

      茯苓2两,人参2两,桂)2两,甘草2两,实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妊娠阻病,患中烦闷,头眩重,憎闻饮食,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

      用法用量:每服20,渐加至30,日3次。先服半夏茯苓汤2,后可将服此

      摘录:《千金》卷二《肘后

      《普济方》卷三八二:茯苓丸

      青黛茯苓芦荟琥珀、川大黄(净)、茯苓2分(),钩藤皮、远志肉(姜制,干)、蟆灰3菖蒲少许,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粟米糊为,如麻子大。

      功能治:小儿,四肢瘦弱,腹胀壮热,头发干,时时烦渴,如锯。

      用法用量:每服10薄荷汤送下。

      摘录:《普济》卷三八二

      《普济方》卷三八六:茯苓丸

      茯苓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半两,汉防己半两,紫苏子(微)半两,甜葶苈(隔纸紫色)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绿豆大。

      功能治:小儿水气肿,小便涩,腹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10桑根白皮汤送下,日3次。5岁以下,减服之。

      摘录:《普济》卷三八六

      《保婴撮要》卷八:茯苓丸

      茯神3钱,芦荟3钱,琥珀3钱,川黄连(净)3钱,茯苓3钱,钩藤皮3钱,远志肉3钱,蟆灰3钱,石菖蒲1钱,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粟米,如麻子大。

      功能治:心疳

      用法用量:薄荷汤送下。

      摘录:《保婴撮要》卷八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八○:茯苓丸

      :贝母6分(一作知母),栝楼4分,茯苓4分,铅丹1分,鸡膍胵中黄皮14枚。

      制法:上为末。

      功能治:渴,小便数。

      用法用量:每服匕,日3次。愈后常服甚佳,去铅丹,以蜜为,长服勿绝,以麦饮服。

      摘录:出《千金》卷二十一,见《普济》卷一八○

      《普济方》卷二二九: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6两,皮6两,铁精(亦)6两,天灵盖(浸童便2升,)3两。

      制法:上为末,饭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热劳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后汤送下,日2次。

      摘录:《普济》卷二二九

      《圣济总录》卷一六○: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泽泻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半,菖蒲1两半,麦门冬(去)半两,当归(切,)1两,熟地黄)1两,远志(去)1两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产后气虚精神不安,言语错谬。

      用法用量:每服20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圣济总录》卷一五○: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当归(切,)1两半,防风(去芦头)1两半,山芋1两半,黄耆(锉)1两半,复盆子1两半,牛膝浸,切,)1两,人参1两,独活(去芦头)1两,山茱萸1两,芎藭1两,蜀椒(去出汗)1两,芜荑)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1两,藁本(去苗土)1两,桂(去粗皮)1两,泽兰1两3分,熟地黄)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妇人,四肢少力,月候不调,脐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温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3两,半夏(汤洗去滑)2两,生姜(切,)2两,昆布(洗去咸,)5两,海藻(洗去咸,)5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杏仁大。

      功能治:结喉中,蓄聚不

      用法用量:常含化1粒,细细津,令药不绝。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茯苓丸

      茯苓(去黑皮)5两,芍药5两,当归(切,)5两,壳(去瓤,麸)5两,白术5两,人参5两,大麻仁3两,大黄(锉)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5-20,空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2两(食不消,多饮者加1倍),附子裂,去皮脐)2两(有者3分加1倍),山茱萸2两(腹痛者3分加1倍),杜仲(去粗皮,,锉)2两(中游者3分加1倍),泽泻2两(有水气者3分加1倍),山芋3两(头风者加1倍),桂(去粗皮)6两(色不足者3分加1倍),细辛(去苗)3两(视[巟][巟]者3分加1倍),石斛2两(阴湿痒者3分加1倍),肉苁蓉浸,去皴皮,)3两(身痿加1倍),黄耆(锉)4两(体疼者加1倍),熟地黄2两(,色萎黄者3分加1倍)。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虚劳不足,小便淋沥,少(疒丂)痛,脐腹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15,空、温或米饮送下,日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远志(去)半两,防风(去叉)半两,人参半两,柏子仁(微,研)半两,牡蛎(烧令赤)半两,甘草,锉)半两,龙骨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并同枣肉同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劳热,恐畏不安,精神闷怒,不能独卧,志错越。

      用法用量:每服20,空送下。夜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圣济总录》卷十二: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百合1两,诃黎勒皮1两,羚羊角(镑)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1两,防风(去叉)1两,菊花1两,郁李仁(去皮,)1两半,大麻仁(研)4两,生地黄)3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风热攻头面虚浮,下满闷,烦躁热渴,胯酸疼,咳逆干,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0麦门冬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肉苁蓉浸,切,)1两半,熟地黄)1两半,羚羊角(屑)1两,当归(切,)1两,壳(去瓤,麸)1两,桑上寄生(锉,)1两,延胡索粳米,米熟用)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产后蓐劳热羸瘦,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20,温或米饮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张氏医通》卷十四:茯苓丸

      茯苓1两,细辛5钱,泽泻5钱,肉桂5钱,紫菀茸1两,附子)3钱,生地黄1两,牛膝浸)1两,山茱萸肉5钱,干山药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胞痹,小膀胱痛。

      用法用量:每服50-70,食前米饮、临卧温送下。

      各家论述:此虽以茯苓通利为,全赖牛膝地黄、山茱、山药调补津液,更需桂、附之辛,以牛膝地黄之滞,深得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之旨。其用紫菀者,上滋化源,下利膀胱也。妙用更在细辛一味,上窍,专上为清涕而设。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景岳全书》卷六十一:茯苓丸

      茯苓1两,人参1两,桂1两,干姜)1两,半夏,洗,黄)1两,橘红1两,白术)2两,甘草)2两,壳(麸)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妊娠烦闷,头晕,闻食吐逆,或胸闷。

      用法用量:每服50,米饮送下,日3次。

      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一

      《宁坤秘籍》卷上:茯苓丸

      茯神

      茯神8钱,远志(去)8钱,茯苓8钱,朱砂3钱。

      制法:猪心1个,用早米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狂言,触怒,逆,不知人事。

      用法用量:茯神(《女科秘要》卷三)。

      摘录:《宁坤秘籍》卷上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3分,陈)1两,赤石脂3分,黄连(去须)1两,附子裂,去皮脐)半两,黄柏(去粗皮)3分,干姜)3分,当归(切,)3分,龙骨3分,甘草)半两,人参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久痢不止,胃虚弱,食饮不消化,腹鸣(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0,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茯苓丸

      茯苓(去粗皮)1两,当归1两,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赤痢及赤白痢

      用法用量:每服20,空米饮送下。

      白痢,加阿胶末1两。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茯苓丸

      :白茯苓(去黑皮)1两,肉豆蔻仁()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诃黎勒(,去核)半两,甘草)2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上气腹胀不和,胸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30,食前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圣济总录》卷八十二:茯苓丸

      茯苓(去黑皮)3分,木瓜1枚半(切),桂(去粗皮)半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吴茱萸(汤洗,干,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半两,白术半两,干姜)半两,高良姜半两,人参3分,壳(去瓤,麸)3分。

      制法:上药除木瓜外,为末,先将木瓜饭上熟,研如膏,次入诸药末和匀,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脚腹胀急,不思饮食,干湿霍乱泄泻转筋

      用法用量:每服30,空人参茯苓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观聚方要补》卷九引《经验良方》:茯苓丸

      牛膝当归白术黄耆肉桂独活等分

      功能治:产后发喘,四肢浮肿;妇人产后遍体疼痛,不得转侧,手脚不得动摇,身热头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5薤白7,水服。

      摘录:《观聚要补》卷九验良

      《医方大成》:茯苓丸

      五倍子(去瓤)4两,莲肉1两,龙骨)1两半,左顾牡蛎()2两,茯苓2两。

      制法:上为末,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三消渴疾。

      用法用量:每服50,空盐汤送下。仍兼服灵砂

      摘录:《医大成》

      《直指小儿》卷一:茯苓丸

      茯苓(去皮)、川黄连(去须)、壳()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婴儿初生,恶秽入腹满气短,不能饮乳。

      用法用量:每服1,乳汁调灌下。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直指》卷十:茯苓丸

      :白茯苓

      制法:上为末,山药作糊为

      功能治:心虚梦泄。

      用法用量:每服4钱,空米汤或送下,临卧又服。或只为末,熟水调下4钱亦可。

      摘录:《直指》卷十

      《御药院方》卷四:茯苓丸

      :京三棱6两半,蓬莪术6两半,青皮(去白)3两,陈皮(去白)3两,白术3两,槟榔2两半,木香1两半,壳(麸,去瓤)2两,白茯苓(去皮)1两,半夏(汤洗7次,去滑)1两半,牵牛(头末)4两。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

      功能治:升降阴阳,消化滞,祛逐饮,美进饮食。中焦涩,胸闷,饮食迟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

      用法用量:不以多少,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御药院》卷四

      《魏氏家藏方》卷四:茯苓丸

      :白茯苓2两,木猪苓4两(锉)。

      制法:水2升,同干,去猪苓,只用茯苓为末,以黄蜡2两熔化为,如弹子大。

      功能治: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1,空细嚼,盐汤送下。

      注意:忌米

      摘录:《魏氏家藏》卷四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卫生家宝》:茯苓丸

      猪苓2两,茯苓半两,半夏半两。

      制法:上药,半夏汤浸8-9次,锉作2,同木猪苓1处黄色,去猪苓不用,只取半夏研细,同茯苓粟米糊为,如梧桐子大。

      功能治:男子小便白浊,渐成淋沥,或痛或不痛,日久觉瘠瘦,四肢乏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食前、空心热水送下。

      摘录:《普济》卷三十三《卫生家宝》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茯神黄耆汤

      下一篇 茯苓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