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中散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调中散
《医学心悟》卷三:调中散
处方:北沙参90克 荷叶(去筋净)30克 广陈皮(浸,去白)30克 茯苓30克 川贝母(去心,粘米拌炒)30克 丹参60克 陈仓米(炒熟)90克 五谷虫(酒炒焦黄)3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用法用量:每次用米饮调下6克,日三服。
《幼幼集成》卷二:调中散
《医方类聚》卷二○四引《修真秘诀》:调中散
处方:白芷半两,黄柏1两(炒),陈橘(去瓤)2两(炒),干姜1两(炮),青橘皮1两(麸炒去瓤),草果1两(炒,和皮用),神曲1两(炒),厚朴3两(依常法修事),甘草2两(煨),苍术4两(米洛浸1宿,锉,炒香)。
制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入盐点;或泻痢,以生姜粥调下。
《普济方》卷三八三:调中散
《普济方》卷一三二:调中散
处方:柴胡1分,前胡(各去毛)1分,桔梗1分,贝母(去心)1分,牡丹皮(去心)1分,黄芩1分,麻黄1分,枳壳(只用青)4铢,栀子4铢,升麻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吃转药,病热已减,然大腑馀热出后,终未快,精神昏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两3沸,去滓,食后临卧任意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二
《普济方》卷三九六引《傅氏活婴方》:调中散
处方:人参1钱,白茯苓1钱,白术1钱(煨),木香1钱,御米1钱,扁豆1钱,藿香1钱,诃子2个(煨),甘草1钱,石莲肉1钱(1方加丁香,枳壳,荜澄茄,肉豆蔻)。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下痢纯白;吐泻,气虚不食,头汗不止;胃气虚弱,呕吐腹胀;盘肠气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陈米饮或甘草汤送下;如和气,紫苏木瓜汤送下;吐泻,气虚不食,头汗不止盐汤送下;胃气虚弱,呕吐腹胀,陈皮汤送下;盘肠气痛,木瓜盐汤送下。
《活幼口议》卷二十:调中散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调中散
《直指》卷十三:调中散
处方:藿香叶半两,缩砂半两,蓬术(炮)半两,干姜(炮)半两,肉桂半两,茴香(炒)半两,草果半两,麦芽(炒)3分,益智仁3分,橘红3分,苍术(炒)2两,神曲(炒)2两,甜梗2两,甘草(炙)3钱。
制法:上为末。
摘录:《直指》卷十三
《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调中散
处方:人参(去芦)、白茯苓、木香(炮)、白术、甘草(炙)、干姜(炮)、藿香叶、缩砂仁、香附子、丁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饮食过度,胸膈不利,呕吐吞酸,腹胀肚疼。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吉氏家传》:调中散
《普济方》卷三十五引《杨子建万全护命方》:调中散
处方:蓬莪术3分,京三棱3分,甘草1两,黄橘皮1两,独活1两,芎藭1两,防风1两,桔梗1两,白芷1两,白术1两,木香1两,青橘皮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胃气虚冷,少思饮食,面色痿黄,口无滋味,非时吐出清水,频发泄泻,忽时下黄沫白沫,呕逆恶心,身多寒栗,唇皮无光,肌肤不泽,肠内虚鸣,心腹刺痛,忽然心中沉冷气膈不安,一切脾胃虚冷证候。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张涣方:调中散
《普济方》卷四○三:调中散
《续名家方选》:调中散
《外台》卷二十五引《广济方》:调中散
《冯氏锦囊·杂症》卷三:调中散
《圣惠》卷九十三:调中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