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气丸
《普济方》卷三九三引《全婴方》:导气丸
《宣明论》卷七:导气丸
《杨氏家藏方》卷五:导气丸
处方:大黄4两(湿纸裹,煨),蝎梢(去毒,炒)1两,青橘皮(去白)1两,胡椒40粒,陈橘皮(去白)1两,黑牵牛(12两,取头末)4两,茴香1两(微炒),干姜1两(炮),甘草(炙)1两,阿魏半钱(用稀面少许,和作饼子,捏干,油煎黄色)。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
《寿世保元》卷五:导气丸
制法:上将枳壳每个切作4片,用不蛀皂角3寸、生姜5片、巴豆3枚(略捶碎,不去壳油),用水1盏,将枳壳同煎熟,滤去3味,不用,只将枳壳锉细,焙干为末,入前3味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以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导气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导气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三:导气丸
处方:槟榔1两(斑螫炒),厚朴1两(干姜炒),三棱1两半(干漆炒),蓬术1两半(虻虫炒),吴茱1两(牵牛炒),青皮1两(水蛙炒),黄芩1两(大黄炒),赤芍1两(川椒炒),楂肉2两(草果炒),菖蒲1两(桃仁炒)。
功能主治:攻坚破结。主积结于中,日久不能消化,腹胀坚塞,便闭形实,脉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1-2钱,以紫苏汤送下。
各家论述:槟榔破结气,斑螫拌炒,以攻发坚垒;赤芍破血结,川椒拌炒,以驱逐寒积;厚朴散窒塞,干姜拌炒,以开发寒滞;青皮破肝气,水蛭拌炒,以消磨血积;楂肉消肉积,草果拌炒,以扫荡食积;吴茱平逆气,牵牛拌炒,以通利饮积;三棱攻坚积,干漆拌炒,以迅扫瘀结;蓬术破积坚,虻虫拌炒,以蠢动血结;黄芩清郁热,大黄拌炒,以推荡积热;菖蒲通窍门,桃仁拌炒,以润燥开结;酒丸紫苏汤下,使结散积消,则气化调和而诸结自解,大便无不通,腹胀坚塞无不退矣。此攻坚破结之剂,为腹胀坚塞之专方。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导气丸
《医学纲目》卷四:导气丸
《医方大成》卷六引《澹寮方》:导气丸
处方:青皮(水蛭炒赤,去蛭)、莪术(虻虫炒,去虻)、三棱(干漆炒,去漆)、槟榔(斑螫炒,去螫)、干姜(硇砂炒,去砂)、茱萸(牵牛炒,去牛)、附子(盐炒,去盐)、赤芍(川椒炒,去椒)、胡椒(茴香炒,去茴香)、石草蒲(桃仁炒,去仁)。
制法:上各锉,与所注药炒熟,去水蛭等并不用,只以青皮等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诸痞气塞,关格不通,腹胀如鼓,大便虚秘;又治肾气、小肠气等。
各家论述:《医方考》:青皮、莪术、三棱、菖蒲,气积药也,炒以水蛭、虻虫、干漆、桃仁,则逐败血矣;干姜、附子、胡椒、茱萸,温中药也,炒以硇砂、食盐、茴香、牵牛,则软坚而疏利矣;槟榔炒以斑螫,下气者得破气者而益悍;赤芍药炒以川椒,泻肝者得疏肝者而益利。制度之工如此,以之而治气实有余之证,斯其选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