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大青龙汤

目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大青龙汤

麻黄(去)、石膏,各三钱。杏仁(去皮尖)、甘草)、桂枝,各一钱。大枣五个,生姜一钱半。

功能治:治伤寒头发热恶寒无汗,烦,六浮紧。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贤着《奇效良

《伤寒论》:大青龙汤

麻黄12克(去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石膏20克(碎)

功能治: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烦躁不得眠

备注:本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卫,助汗源。诸药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摘录:《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论》: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现代用法:水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治:外感风寒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浮紧。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浮紧。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气管炎、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试验期间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疗程3日。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

2.急性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治疗(抗感染、祛、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疗程为6日。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正常为治愈。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

3.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从中医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面判断疗效。结果:中医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大青龙汤治疗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麻黄辛温发汗,解在表之风寒桂枝麻黄发汗解表石膏清泄里热,而除烦躁杏仁麻黄以宣降,通调水道;姜、枣调和卫;甘草和中调药。七药同用,温并用,表里同治,能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浮紧为辨证要点。大青龙汤应用虽广,但不可滥用,应始终坚持辨证用药法则,“外束风寒,里有郁热”的病机和“不汗出而烦躁”的特征处,则用之多验。如表寒不甚,酌减麻黄用量;里热重,加石膏用量;兼见喘咳,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由于本发汗力颇强,故一服得汗后,应停后服,以防过。凡属阳虚表虚及有汗而烦者,均应用。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冷性荨麻疹、痤疮湿疹无汗症,以及闭经渴、高热、急性肾炎、环红斑、过敏鼻炎外寒里热者。现代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作用。

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风寒两解此为良。

摘录:汉·张仲景《伤寒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大青龙加黄芩汤

下一篇 大顺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